棱镜通讯 No.113 亚伦·斯沃兹(Aaron Swartz)

本文出自博主的 Newsletter《棱镜通讯》,每期一个话题,🐣 关注记录、挖掘科学创造、社会思想和个体生活。 我相信每一个人物、思想、事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启发当下,看向未来。目前《棱镜通讯》已更新39 期,往期内容请访问太隐网站:https://www.wangyurui.com/tags/Newsletter/ 在纪录片《互联网之子》的开头,导演用梭罗的名言抛出问题: 世有不公之法, 我们是安于循守, 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 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很显然,亚伦......

READ MORE

via 太隐 (author: Ludwig Wang)
我的普鲁斯特问卷回答 - 《请回答普鲁斯特》播客访谈文字稿


本文是我在李马克主持的《请回答普鲁斯特》播客节目中的访谈记录整理。感谢马克的邀请,让我能在这个时期剖析我自己的偏好和性格,再过几年准备再回看下看看哪里会有变化。

什么是普鲁斯特问卷?

普鲁斯特问卷(The Proust Questionnaire)源于19世纪的法国,因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在回答这套问题时的独特答案而闻名。这套问卷旨在通过一系列问题揭示回答者的性格、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我推荐你也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无需公开,可以私下记录,这样可能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

我录完之后推荐了毛利小张, 这是她的回答,推荐给你听。


via Owen的博客 (author: Owen Young)
#TODO 高考完记得看TODO标签()
#TODO
(多么宏大的计划啊ww)
高考完:
1. 学电吉他
2. 去上海看一场邦live
3. 学做一把吉他 tele 3D打印琴体
4. 开学了大概会精进kotlin和日语
5. 做一把电木两用的酸欠黄色吉他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6694462
我们高估了智力的重要性

在 AI 越来越强大的这段时间里,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高估了智力的重要性。

引起这个思考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大语言模型的进化程度让我感受到,语言模型在智能(推理、学习速度、知识广度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人类,而这样的智能是每个人都能运用的。也就是说,人类完全可以把需要智能的行动交给 AI 处理,人类更多地是负责决策层面的工作。

二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智力平平的人,小学当我学到除法的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除法是什么。我在开始学 JavaScript 的时候,也花了很长时间理解什么是 callback, 为什么函数能作为参数被传递和调用。

但我这个智力平平的人还是得到了算是不错的成果。我总是对别人说,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我只是 13 岁就开始学编程,笨鸟先飞罢了,很多人大学学一年就能超过我的水平。所以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正常水平的技术,往往通过时间可以弥补,在这条水平线,不需要很高的智力。

不过,即使通过时间可以弥补智力的不足,但不是很多人能在这段时间里坚持下去。这也引出了我认为智力被高估的同时显现出来了另一个问题 ——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的重要性被远远低估了。

所谓的自我效能,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完成特定任务或应对特定情况的信心。很多复杂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这并非天生的。成长过程中长辈的态度、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个体与环境互动等等都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同样面对一个问题,自我效能低的人,看到的往往全是问题,最终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人,有强大的信念认为可以解决问题。前者也许在智力上比后者更高,但后者可以通过这种信念一直前进,超越前者。

尤其是在 AI 时代,智力变成了一种更容易弥补的差距。我认为智力是边际效益递减的,除非超过了某个阈值。但这永远是很小一部分的人。像我这样智力平平的人是多数,我们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就像 Dijkstra 只有一个,这个世界也需要他这样的天才,但我们还是可以享受他给我们带来的成果。

这不是反智,而是我认为,智力水平有一个临界点,对于临界点以下的人,智力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因为智能越来越不稀缺,稀缺的是自我效能,是主动利用智能的人。

自我效能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训练的。自我效能是心理学家 Albert Bandura 提出的概念。他总结了影响自我效能的四种因素:

掌控经验 (Mastery Experiences)

个体通过亲身成功完成任务的经验来建立自信。反复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而失败(尤其是早期或没有应对策略时的失败)则会削弱它。

我觉得这里指的「成功」并非大成功,而是细微的成功。例如在我学习编程的早期,我通过写出各种各样的小程序获得这种成功感,对我建立技术自信有很大的帮助。

替代经验 (Vicarious Experiences / Modeling)

观察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完成任务,会提升观察者对自己也能做到的信念。看到别人能行,会觉得“我也许也可以”。

对我来说,小时候读的名人(科技精英)传记就是一种 Modeling, 尤其是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这些「洗脑」式的输入,会让我越来越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乔布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他说

Life can be much broader once you discover one simple fact: Everything around you that you call life was made up by people that were no smarter than you.

一旦你认识到一个简单的事实——你周围那些你称之为“生活”的东西,都是由并不比你聪明的人创造出来的——你的人生就会变得更为广阔。
乔布斯从更极端的思路获得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 通过对比别人不行,觉得自己可以。

社会说服 (Social Persuasion):

受到他人的鼓励和积极评价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负面评价则会削弱它。

这个条件比较被动,这里不谈。

生理与情绪状态 (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

个体在面对任务时的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会被解读为自身能力的信号。如果将紧张解读为“我不行”的证据,自我效能会降低;如果解读为“兴奋”或“迎接挑战”,则可能不会降低甚至会提升。

在这个方面,我面对舞台的经验可以充分论证。记得第一次面对众人做技术分享和第一次上台唱歌,我紧张得不行,表现都很糟糕。随着不断地强迫自己上台,我发现自信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念头,我学会在上台前欺骗自己是一个有很多粉丝的人,台下的人对我非常崇拜,或很喜欢听我唱歌,这样的念头让我在台上的表现有很大很大的改进。

人是事件的反应器,通过刻意训练,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反应的。

以上是我对 AI 时代的到来的其中一点思考,希望能鼓励到和我一样智力平平的人。

via Randy's Blog

Invalid media: image
隐说 No.6 姥姥的大米粥

1、姥姥的大米粥 前些日子,九十二岁的姥姥还是走了。母亲和舅舅们说这是喜丧,毕竟老人家与子女们过了团圆年,临走前也有着所有儿女们的陪伴。我明白他们故作轻松的语气背后,藏着比我更甚百倍的伤痛。其实自母亲回老家照料姥姥起,我每日便忐忑地拨电话询问姥姥的近况,总是期盼母亲那头说“你姥姥身体真硬朗,突然好了,能下床走动、还要自己吃饭呢”,但现实是,尽管母亲让我别担心,说姥姥身体很好,但从母亲言语间细微的停顿与叹息,我能想到情况或许并没有那么好。 而我得知姥姥离世的消息已是两天后,父亲......

READ MORE

via 太隐 (author: Ludwig Wang)
后发劣势

在电商行业干久了,经历过多家公司,就会发现:行业内所有产品都在向淘宝靠拢,内部方案沟通,经常被cue的问题就是「淘宝怎么做的」,如果做国际电商,镜像就是「亚马逊怎么做的」。

这些公司通常也会定向招很多有阿里工作经历的人,希望更快的把淘宝的能力抄全了,恨不得把淘宝10年积累的基建,压缩到一两年抄完。然后:

系统复杂且多线并发,沟通成本巨大,如果人手不足,更是灾难性的,最后每个系统都只做到50分,勉强够用还总出bug。
产品功能是否与自身的产品阶段相匹配,曾经在淘宝有用现在是否仍然有用,这些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论证。

曾在支付宝工作的朋友分享过一件事:她在支付宝负责小程序的一个方向,老板让她照着微信小程序做即可,然后她自己打听到微信都不做这个方向了。什么都抄,就是产品行业的FOMO1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后发劣势2」,指后发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与工业模式实现快速发展,但没有制度基础,往往留下非常多的隐患,不利于长期发展。这个概念对互联网行业抄袭也适用。

----------------------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ear_of_missing_out
2. https://wiki.mbalib.com/wiki/%E5%90%8E%E5%8F%91%E5%8A%A3%E5%8A%BF

via 拾月
Photos Page

As you might have noticed, I added a photos page on this site. Something I wanted to do for a very long time but always procrastinating.

During certain periods of my life, photography was my greatest passion, just as much as I do today with Open Source and programming. Instagram was once a delightful, minimalist platform for photo sharing that I frequently used - until Meta's acquisition changed everything. While I could even tolerate the algorithms, ads, and short videos, the recent change of profile photo grids' aspect ratio from square to 4:5 was the final straw - an arrogant decision that impacts every user's content without proper solutions provided.

I am not sure if anger or disappointment are the right words to describe my feelings. But certainly, I am super lucky to be a frontend developer at the same time - so I can leverage my skills to build my own website and host my photos here.

So I requested to download all my data from Instagram (it takes roughly a day to process in my case), and then import them to the website. I use sharp to process the images and compress them with this script. It semi-automatically helps me to manage the photos without me to worry about the image sizes for hosting etc.

Gratefully, the downloaded data is rather easy to process, and the photos track back to 2015. It's an intresting feeling to go though all those photos again. Technically speaking, my old photos are not honestly reaching my standards today. But they hold a ton of memories for me, so I kept most of them, hope you don't mind :P

Here here you have some of my recent photos:

It's a shame that the image quality from Instagram is pretty bad, as they compressed photos a lot upon posting. For that, I might consider to replace some of them with higher quality source I have in the future, but for now I think it's a good enough start.

That said, I wish could get back the routine of posting my photos often (as I am always saying 😅), especially now I have my own platform for that.

Thanks for reading! And I hope you find some of my photos interesting. Chesse!

via Anthony Fu (author: [email protected] (Anthony Fu))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