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在夜海中观望浪潮
高中时我读吴军的《浪潮之巅》,觉得很可惜,我出生太晚,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浪潮。我总是想,如果我身处这些浪潮,是否也会造就一点什么?我是不是也能创造一家也不起的企业而为人常道?
那时我才 17 岁,我在沙滩上观望浪潮,抱怨生不逢时。而现在,我 29 岁,已经在海中游泳多时。就在这几年,OpenAI 发布 ChatGPT 后,这片海似乎又卷起了一波巨大的浪潮,又有人站在了浪潮之巅,但我还没有。我已经无法再抱怨生不逢时,因为我已经在海里了。在很多个深夜,我差点就想承认,我这辈子只能是一个普通人,我太高估自己。但到了第二天,我又开始不服气,还是不能接受作为一个普通人活着,想做出伟大的产品,想做一家伟大的公司,想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美妙的痕迹。
知道答案的人只有未来的我自己,所以每当这些迷茫时刻,我总会想起昨夜派对的《夜海的秘密》:
2024,我读了 30 多本书。
因为想做一家伟大的公司,我读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和《卓越基因》,研究那些成功的企业是怎么走过来的。
因为想做出伟大的产品,我读了梁宁的《真需求》,lululemon 创始人的《lululemon 方法》,张小龙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其中一本叫做《做难而正确的事》(英文名是 Fall in Love with the Problem, Not he Solution) 让我印象很深刻,它不仅是一本给我打兴奋剂的创业鸡汤,它还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这些书让我对做产品有了另一个体会:如果我想做一个影响范围非常大的产品,我就需要做让人上瘾的「毒品」,要做满足用户「贪嗔痴」的产品。因为 PMF (product-market fit) 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户留存率。
恰好我读到了一本《玩家思维:游戏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了解到了游戏让人沉迷的原理,大概也能运用到产品中去。
今年上半年我的朋友启师傅来佛山,我们在先行书店见了一面,期间我们聊到,做互联网产品有点厌倦,想做一些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让用户在手上把玩,然后赞叹一句 wonderful 的东西,而不是拿着手机给别人看,说「你看我写的这个 App…」。
于是我想到 18 年我曾经卖过一段时间的程序员贴纸,那时我发现国内没有人在做,在国外买又非常贵,动辄一张几美元。那时我联系了一家质量非常好的厂家,做了一批质量很好的开源项目 logo 贴纸,卖得非常不错。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程序员终于可以在国内买到质量又好又便宜的贴纸。不过因为我还在上班,有点忙不过来,最后关掉了店铺。
后来我在杭州参加 AdventurX 的活动,趁着机会又见了多年的网友 Linmi, 他是 Notion 中文社区的负责人。我们也聊到了这件事。他鼓励我重新把这件事做下去。
回到家后,我重新认真思考了这件事。我确实应该重新捡起来卖贴纸这门生意,但不能像几年前一样只卖贴纸。我相信程序员(或者泛互联网从业者)需要的不止是贴纸,我们有我们独特的文化,我们有我们真正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我们乐意把它展示出来。
所以我决定把这件事用经营一个品牌的方式重新去做,贴纸只是其中一个产品。无论在后来是卖贴纸还是卖其它东西,我希望能聚集一群有相同文化认同的朋友,做出这个群体喜欢的产品。我想了很久品牌的名字,最终还是冒了一个风险,取了一个只有程序员会懂的名字 PaddingLeft, 这是一个 CSS 属性的名字。幸运的是,我居然能买到 padding-left.com 这个域名。
我花了些时间选择工厂,甚至跑到了工厂观察他们的机器,和工厂聊价格排期。终于重新上线了店铺。
贴纸卖了一段时间后,其实没有赚到多少钱。期间我一直在想下一个单品应该做什么。恰好那段时间我一直想给自己买一条项链,何不就做项链?
起初我跟一些人聊这个想法,他们都不认可做项链,认为程序员没有戴项链的习惯。这个观察其实不无道理,可是在做这个品牌的时候,我其中的一个想法是可以通过 PaddingLeft 的产品,让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的同时能增加自己的时尚属性,摆脱大众对互联网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而且项链可以做得非常精致,也适合送礼。
这个想法有点自大,但我认为值得尝试。
第一批项链做出来后,卖得也不错。
做 PaddingLeft 的这段经历,虽然也和互联网有点关系,但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我在做和做软件截然不同的东西。我对供应链、库存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是在做软件的时候不需要处理的问题。和传统行业的人打交道,沟通的方式也和在互联网公司里沟通的方式截然不同。关于这些,我想在以后可以专门再写一篇和大家分享。
在开单的喜悦过后,我又开始想,这到底是一门多大规模的生意?18 年我卖贴纸,我只是把它当作赚外快来看待,如果一个月能带来 2000 块的收入,我会觉得是不错的零花钱钱。但是现在,我是在为自己的生计赚钱,我要思考的问题变成了,从商业上来讲,这是一个值 2 万人民币的 market, 还是值 5 万,还是值 10 万?如果它只是一门值 5 万的生意,我有必要做下去吗?或者说,它有可能发展成价值 20 万规模的生意吗?它是一个可以「流动」的生意吗?
就在刚刚,又有人在店里下单买了些程序员贴纸,于是我走到工作台一张一张地放进包装袋。我边发货,边盘算这单赚了多少钱,得到的数字是 8 块。我忍不住笑了。我曾经的日薪是这一单的 100 多倍。我做的这件事情,它真的有意义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我只能安慰自己,这件事总得有人做,而我适合做。我了解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这些人喜欢什么,因为我就是程序员。每卖出一张贴纸,我都会给对应的开源项目捐一块钱,以现在的定价,我基本是在做慈善。现在也有很多店做程序员贴纸,但没有人这么做过,因为我做过开源,我知道开源项目的窘境,这就是文化的一部份,也是做这个品牌的意义。如果你曾经买过 PaddingLeft 的贴纸,你会发现我用的自封袋和普通的透明袋有点不同,因为我用的是环保可降解的自封袋。这对用户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但我挺享受这种自我感动,这也是其中的意义。
----------------------
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我还要在海里游多久,才能游到浪潮之巅。我想起曾经的一场梦,梦到在一个饭局,张一鸣就坐我旁边,我说我会有一天像你这样的。张一鸣笑了笑,我也笑了笑,然后梦就醒了。
我的这些执着在多年后是否会成为笑话?Think different 广告中的那句「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真正改变了世界」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妈妈,你 10 年前和我说的,算命的说我 30 岁会创业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
via Randy's Blog
高中时我读吴军的《浪潮之巅》,觉得很可惜,我出生太晚,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浪潮。我总是想,如果我身处这些浪潮,是否也会造就一点什么?我是不是也能创造一家也不起的企业而为人常道?
那时我才 17 岁,我在沙滩上观望浪潮,抱怨生不逢时。而现在,我 29 岁,已经在海中游泳多时。就在这几年,OpenAI 发布 ChatGPT 后,这片海似乎又卷起了一波巨大的浪潮,又有人站在了浪潮之巅,但我还没有。我已经无法再抱怨生不逢时,因为我已经在海里了。在很多个深夜,我差点就想承认,我这辈子只能是一个普通人,我太高估自己。但到了第二天,我又开始不服气,还是不能接受作为一个普通人活着,想做出伟大的产品,想做一家伟大的公司,想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美妙的痕迹。
知道答案的人只有未来的我自己,所以每当这些迷茫时刻,我总会想起昨夜派对的《夜海的秘密》:
昨夜派对的歌的歌词,就像诗一样,能给我一点疗愈。我习惯通过文学作品自我疗愈。别人问我,为什么还能保持阅读的习惯?我都会回答:如果你发现我某一段时间读特别多的书,那就是因为我这段时间过得非常不好,我需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生命中所有来去 都是月亮的潮汐
只有闭上眼才能看到 夜海的秘密
你会看到有船从身旁驶去
船上站着来自未来的自己
他逆着霞光 看不清模样
如一尊塑像 带着先知般的哀伤
只是沉默望着你 一句未讲
你蓦然落泪 想一路追上
跟随他去往 那迢遥未知的远方 可是未来还未来 唯有此刻 是真实
2024,我读了 30 多本书。
因为想做一家伟大的公司,我读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和《卓越基因》,研究那些成功的企业是怎么走过来的。
因为想做出伟大的产品,我读了梁宁的《真需求》,lululemon 创始人的《lululemon 方法》,张小龙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其中一本叫做《做难而正确的事》(英文名是 Fall in Love with the Problem, Not he Solution) 让我印象很深刻,它不仅是一本给我打兴奋剂的创业鸡汤,它还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这些书让我对做产品有了另一个体会:如果我想做一个影响范围非常大的产品,我就需要做让人上瘾的「毒品」,要做满足用户「贪嗔痴」的产品。因为 PMF (product-market fit) 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户留存率。
恰好我读到了一本《玩家思维:游戏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了解到了游戏让人沉迷的原理,大概也能运用到产品中去。
今年上半年我的朋友启师傅来佛山,我们在先行书店见了一面,期间我们聊到,做互联网产品有点厌倦,想做一些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让用户在手上把玩,然后赞叹一句 wonderful 的东西,而不是拿着手机给别人看,说「你看我写的这个 App…」。
于是我想到 18 年我曾经卖过一段时间的程序员贴纸,那时我发现国内没有人在做,在国外买又非常贵,动辄一张几美元。那时我联系了一家质量非常好的厂家,做了一批质量很好的开源项目 logo 贴纸,卖得非常不错。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程序员终于可以在国内买到质量又好又便宜的贴纸。不过因为我还在上班,有点忙不过来,最后关掉了店铺。
后来我在杭州参加 AdventurX 的活动,趁着机会又见了多年的网友 Linmi, 他是 Notion 中文社区的负责人。我们也聊到了这件事。他鼓励我重新把这件事做下去。
回到家后,我重新认真思考了这件事。我确实应该重新捡起来卖贴纸这门生意,但不能像几年前一样只卖贴纸。我相信程序员(或者泛互联网从业者)需要的不止是贴纸,我们有我们独特的文化,我们有我们真正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我们乐意把它展示出来。
所以我决定把这件事用经营一个品牌的方式重新去做,贴纸只是其中一个产品。无论在后来是卖贴纸还是卖其它东西,我希望能聚集一群有相同文化认同的朋友,做出这个群体喜欢的产品。我想了很久品牌的名字,最终还是冒了一个风险,取了一个只有程序员会懂的名字 PaddingLeft, 这是一个 CSS 属性的名字。幸运的是,我居然能买到 padding-left.com 这个域名。
我花了些时间选择工厂,甚至跑到了工厂观察他们的机器,和工厂聊价格排期。终于重新上线了店铺。
贴纸卖了一段时间后,其实没有赚到多少钱。期间我一直在想下一个单品应该做什么。恰好那段时间我一直想给自己买一条项链,何不就做项链?
起初我跟一些人聊这个想法,他们都不认可做项链,认为程序员没有戴项链的习惯。这个观察其实不无道理,可是在做这个品牌的时候,我其中的一个想法是可以通过 PaddingLeft 的产品,让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的同时能增加自己的时尚属性,摆脱大众对互联网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而且项链可以做得非常精致,也适合送礼。
这个想法有点自大,但我认为值得尝试。
第一批项链做出来后,卖得也不错。
做 PaddingLeft 的这段经历,虽然也和互联网有点关系,但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我在做和做软件截然不同的东西。我对供应链、库存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是在做软件的时候不需要处理的问题。和传统行业的人打交道,沟通的方式也和在互联网公司里沟通的方式截然不同。关于这些,我想在以后可以专门再写一篇和大家分享。
在开单的喜悦过后,我又开始想,这到底是一门多大规模的生意?18 年我卖贴纸,我只是把它当作赚外快来看待,如果一个月能带来 2000 块的收入,我会觉得是不错的零花钱钱。但是现在,我是在为自己的生计赚钱,我要思考的问题变成了,从商业上来讲,这是一个值 2 万人民币的 market, 还是值 5 万,还是值 10 万?如果它只是一门值 5 万的生意,我有必要做下去吗?或者说,它有可能发展成价值 20 万规模的生意吗?它是一个可以「流动」的生意吗?
就在刚刚,又有人在店里下单买了些程序员贴纸,于是我走到工作台一张一张地放进包装袋。我边发货,边盘算这单赚了多少钱,得到的数字是 8 块。我忍不住笑了。我曾经的日薪是这一单的 100 多倍。我做的这件事情,它真的有意义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我只能安慰自己,这件事总得有人做,而我适合做。我了解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这些人喜欢什么,因为我就是程序员。每卖出一张贴纸,我都会给对应的开源项目捐一块钱,以现在的定价,我基本是在做慈善。现在也有很多店做程序员贴纸,但没有人这么做过,因为我做过开源,我知道开源项目的窘境,这就是文化的一部份,也是做这个品牌的意义。如果你曾经买过 PaddingLeft 的贴纸,你会发现我用的自封袋和普通的透明袋有点不同,因为我用的是环保可降解的自封袋。这对用户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但我挺享受这种自我感动,这也是其中的意义。
----------------------
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我还要在海里游多久,才能游到浪潮之巅。我想起曾经的一场梦,梦到在一个饭局,张一鸣就坐我旁边,我说我会有一天像你这样的。张一鸣笑了笑,我也笑了笑,然后梦就醒了。
我的这些执着在多年后是否会成为笑话?Think different 广告中的那句「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真正改变了世界」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妈妈,你 10 年前和我说的,算命的说我 30 岁会创业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
via Randy'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