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双连通分量
前言
在学习双连通分量之前请先了解强连通分量,有助于理解双连通分量,其中相同的概念不再赘述。
概念
强连通分量是对于有向图而言的,而双连通分量是对于无向图而言的。
割边与割点
在无向图中, 割点:去掉一个点及与其相邻的所有边,无向图中的连通分量增加,则称该点为割点。 割边:去掉一条边,无向图中的连通分量增加,则称该边为割边。 割点与割边的关系:
1. 有割点不一定有割边,有割边一定有割点。
2. 割边的两个端点中一定有一个是割点。
什么是双连通分量
根据上面割边与割点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双连通分量分成边双和点双两种。
1. 边双:对于一个图,假如仅仅对于该图而言其中没有割边,那么我们称这个图是边双联通的。那么一个极大的边双连通子图就是母图的边双连通分量。也就是说在这个子图中任意删去一条边,每一个点之间仍然是连通的。
2. 点双:对于一个图,假如仅仅对于该图而言其中没有割点,那么我们称这个图是点双联通的。那么一个极大的点双连通子图就是母图的点双连通分量。也就是说在这个子图中任意删去一个点和那些与之相邻的边,每一个点之间仍然是连通的。
求双连通分量
先观察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前言
在学习双连通分量之前请先了解强连通分量,有助于理解双连通分量,其中相同的概念不再赘述。
我的强连通分量笔记在:【图论】强连通分量
概念
强连通分量是对于有向图而言的,而双连通分量是对于无向图而言的。
割边与割点
在无向图中, 割点:去掉一个点及与其相邻的所有边,无向图中的连通分量增加,则称该点为割点。 割边:去掉一条边,无向图中的连通分量增加,则称该边为割边。 割点与割边的关系:
1. 有割点不一定有割边,有割边一定有割点。
2. 割边的两个端点中一定有一个是割点。
详细内容请阅读:【图论】割边与割点
什么是双连通分量
根据上面割边与割点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双连通分量分成边双和点双两种。
1. 边双:对于一个图,假如仅仅对于该图而言其中没有割边,那么我们称这个图是边双联通的。那么一个极大的边双连通子图就是母图的边双连通分量。也就是说在这个子图中任意删去一条边,每一个点之间仍然是连通的。
2. 点双:对于一个图,假如仅仅对于该图而言其中没有割点,那么我们称这个图是点双联通的。那么一个极大的点双连通子图就是母图的点双连通分量。也就是说在这个子图中任意删去一个点和那些与之相邻的边,每一个点之间仍然是连通的。
需要注意的是点双与强连通分量和边双不同,它会与其他点双相交,需要注意
求双连通分量
先观察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数据结构】邻接表与链式前向星
邻接表(使用 vector)
存图方式
遍历方式
添加方式
----------------------
链式前向星
存图方式
遍历方式
添加方式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邻接表与链式前向星更正: 使用vector存图
的叫做邻接表
使用数组模拟
的叫做链式前向星
邻接表(使用 vector)
使用邻接表的优劣: 优势:
1. 码量少,易操作
2. 不用担心空间,不易写错
劣势:
1. cpp11 之前不能使用auto v : i
形式遍历 vector
2. 在不能开启O2
的题目中较慢(POJ 全占)
存图方式
struct line // 自定义结构体
{
int ver; // 指向的结点
int edge; // 边的权值
line(int v, int e) // 构造函数
{
ver = v;
edge = e;
}
};
vector<line> g[MAX]; // 新建邻接表
遍历方式
对于 C++11 后的 OJ,使用如下方式遍历:
// line是结构体的名字
// from是父节点的下标
for(line son : g[crd])
{
// 示例代码,含义为不经过父节点
if(son.ver == from) continue;
}
对于 C++11 前的 OJ,使用如下方式遍历其实这里建议使用链式前向星,因为不支持 C++11 的 OJ 很可能没有 O2
// line是结构体名字
for (line son = g.begin(); son != g.end(); son++)
// 下略……
添加方式
// N为边的数量
for(int i = 1; i < N; i++)
{
int u, v, w;
scanf("%d%d%d", &u, &v, &w);
g[u].push_back(line(v, w));
g[v].push_back(line(u, w));
}
----------------------
链式前向星
使用链式前向星的优劣: 优势:
1. 速度快,无需O2
2. 不受 C++版本限制,适用于所有题目
劣势:
1. 数组模拟链表,初学者不易理解
2. 码量多,不理解容易打错,不易 Debug
存图方式
struct line
{
int ver; // 指向的结点
int next; // 下一条边
// int edge; // 边的权值
}node[MAX * 2]; // 新建链式前向星
int head[MAX]; // 表头数组
遍历方式
for(int son = head[crd]; son; son = node[son].next)
// 下略……
添加方式
// 前向星添加边(使用函数)
// tot为所有边的数量,初始值为0
void add(int u, int v/*, int edge*/)
{
node[++tot].next = head[u];
node[tot].ver = v;
//node[tot].edge = edge;
head[u] = tot;
}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动态规划】状态压缩DP
前言
二进制的很多应用离不开集合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在计算机当中,所有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的。一般一个 int 整形是 4 个字节,也就是 32 位 bit,我们通过这 32 位 bit 上 0 和 1 的组合可以表示多大 21 亿个不同的数。如果我们把这 32 位 bit 看成是一个集合,那么每一个数都应该对应集合的一种状态,并且每个数的状态都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数来保存一维的 DP 状态呢?
这当然是可行的,动态规划的过程是随着阶段的增长,在每一个状态维护上不断扩展的。而对于某些题目,我们扩展时需要记录一个状态集合,保存状态信息,以便进行状态转移。而状态压缩则是把这一个大小不超过 N、元素小于 K 的集合看做是一个 N 位的 K 进制数,以一个$[0, K^N - 1]$之间的十进制整数的形式作为 DP 状态的一维。这样我们就可以只用一个十进制整数,就保存了一个状态信息——这就是状态压缩。
状态压缩的题目一般只有两种状态(当然也有三种状态的
集合操作
在二进制状态 DP 中,我们用一个十进制整数代表一个集合,例如:$9 -> (1001)_{2}$ ,可以等效替换为一个 bool 数组$B[4] = {1, 0, 0, 1}$。下面是集合的常用操作:
| 操作含义 | 代码 | | :abbrlink: 122ed47c mathjax: true categories:
● OI 学习笔记
● 动态规划 pubDate: 2023-06-10 00:00:00 tags:
● 优化
● 状态压缩
● DP
● 动态规划
● cpp
● OI title: 【动态规划】状态压缩 DP badge: old
----------------------
-----------------------------------: | :----------------: | | 取出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k 位 | (n >> k) & 1 | | 取出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0k-1 位(后 k 位) | n & ((1 << k) - 1) | | 把整数 n 在二进制下表示的第 k 位取反 | n ^ (1 << k) | | 对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k 位赋值 1 | n| (1 << k) | | 对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k 位赋值 0 | n & ( (1 << k)) | | 判断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k 位是否为真 | n & (1 << (k - 1)) |
上机实践
售货员的难题
构思(朴素算法)
看一下题目……最短路是吧?但是要求经过所有结点。
所以优先队列 BFS 最短路这种就不管用啦!那么既然要走过所有村庄,直接枚举全排列输出,暴力省事。时间复杂度为$O(N * N!)$,属于是必死无疑。
下面给出一段基础搜索代码,包含基础剪枝,得分$80Pt$.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前言
二进制的很多应用离不开集合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在计算机当中,所有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的。一般一个 int 整形是 4 个字节,也就是 32 位 bit,我们通过这 32 位 bit 上 0 和 1 的组合可以表示多大 21 亿个不同的数。如果我们把这 32 位 bit 看成是一个集合,那么每一个数都应该对应集合的一种状态,并且每个数的状态都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数来保存一维的 DP 状态呢?
这当然是可行的,动态规划的过程是随着阶段的增长,在每一个状态维护上不断扩展的。而对于某些题目,我们扩展时需要记录一个状态集合,保存状态信息,以便进行状态转移。而状态压缩则是把这一个大小不超过 N、元素小于 K 的集合看做是一个 N 位的 K 进制数,以一个$[0, K^N - 1]$之间的十进制整数的形式作为 DP 状态的一维。这样我们就可以只用一个十进制整数,就保存了一个状态信息——这就是状态压缩。
状态压缩的题目一般只有两种状态(当然也有三种状态的
三进制
题目)。这里只讨论最常见的二进制状态压缩,K 进制状态压缩可以以此类推,不再赘述。集合操作
在二进制状态 DP 中,我们用一个十进制整数代表一个集合,例如:$9 -> (1001)_{2}$ ,可以等效替换为一个 bool 数组$B[4] = {1, 0, 0, 1}$。下面是集合的常用操作:
| 操作含义 | 代码 | | :abbrlink: 122ed47c mathjax: true categories:
● OI 学习笔记
● 动态规划 pubDate: 2023-06-10 00:00:00 tags:
● 优化
● 状态压缩
● DP
● 动态规划
● cpp
● OI title: 【动态规划】状态压缩 DP badge: old
----------------------
-----------------------------------: | :----------------: | | 取出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k 位 | (n >> k) & 1 | | 取出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0k-1 位(后 k 位) | n & ((1 << k) - 1) | | 把整数 n 在二进制下表示的第 k 位取反 | n ^ (1 << k) | | 对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k 位赋值 1 | n| (1 << k) | | 对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k 位赋值 0 | n & ( (1 << k)) | | 判断整数 n 在二进制表示下的第 k 位是否为真 | n & (1 << (k - 1)) |
注意了!我们常说的第一位
在二进制表示下其实是第零位
,程序实现时一定要注意当前真正在操作的是哪一位,否则 WA 了很难找出错误。
上机实践
售货员的难题
经典例题,状态压缩 DP 入门题:P1171 售货员的难题。
构思(朴素算法)
看一下题目……最短路是吧?但是要求经过所有结点。
所以优先队列 BFS 最短路这种就不管用啦!那么既然要走过所有村庄,直接枚举全排列输出,暴力省事。时间复杂度为$O(N * N!)$,属于是必死无疑。
下面给出一段基础搜索代码,包含基础剪枝,得分$80Pt$.
#include<cstdio>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lxy[21][21],hrb[21];
int n,i,j,k,minn=1e9;
int ss(int x,int y,int z)//x表示村子编号,y表示走了几个村子,z表示用的时间
{
if(z > minn) return 0;//基本最小值剪枝
if(y == n && z + lxy[x][1] < minn)
{
minn = z + lxy[x][1];
return 0;
}//比较求最小值,其中的加lxy[x][1]意思是走回第一个村
for(int i = 2; i <= n; i++)//循环开始
{
if(hrb[i]==0&&i!=x)//深搜模板,没走就搜
{
hrb[i] = 1;//打上标记
ss(i,y + 1, z + lxy[x][i]);
hrb[i] = 0;//回溯
}
}
return 0;
}
int main()
{
scanf("%d", &n);
for(i = 1;i <= n; i++)
for(k = 1;k <= n; k++)
scanf("%d", &lxy[i][k]);//输入
ss(1, 1, 0);//开搜
printf("%d",minn);
}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动态规划】LIS与LCS(最长上升子序列)
引子-LIS 问题
这几天在学习DP(动态规划),里面第一个接触到的问题就是LIS问题,这里简单概述如下:
----------------------
LIS 的朴素解法
最朴素的想法就是用一个数组$DP[i]$表示在$1-i$范围内的 LIS 长度,初始化$DP[i]$为$1$(它自己一个数作为一个 LIS)。如果在小于$1-i$的范围内有满足 LIS 定义的情况,就可以转移$DP[i]$的值,代表选入这个范围和$A[i]$做为 LIS 的一部分。
我们要遍历到$DP[i]$时同时遍历所有在$1-i$内的状态,显然每次转移都是$O(N)$的时间复杂度,总复杂度为$O(N^2)$,状态转移方程如下:
$DP[i] = max(DP[i], DP[j] + 1) | (j < i)$
显然$O(N^2)$的时间复杂度是无法满足 OIer 的,因此我们要进行优化。
----------------------
LIS 的贪心二分优化
优化思路
为什么朴素算法慢呢?因为我们把所有情况枚举了一遍,而最后留下的只有一种。LIS 的朴素算法在那些本不需要枚举的状态上浪费了时间,自然就不行了。
我们知道,LIS 是一个严格单增的数列,那么在两个 LIS 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它能扩展到的长度尽可能长,自然是希望LIS 结尾元素尽可能小。那么思路就有了,我们使用一个数组$G[i]$保存长度为$i$的 LIS 的结尾元素值记录当前最长的 LIS 长度为$tot$,对于每一个$A[i]$,如果$A[i] > G[tot]$,说明当前可以把$A[i]$接到这一条所谓最长的 LIS 后面,则$G[++tot] = A[i]$。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护$G$数组。其实很简单,思路就是我们上面的思路,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A[i] \leq G[tot]$,应该怎么办呢?
那么根据我们的优化思路,我们要尽可能确保当前$G$数组里面存储的是当前长度为$i$的 LIS 序列的最优解,也就是
二分优化
显然,$G$数组是一个单调递增的数组,自然地可以使用二分查找优化时间复杂度。把时间复杂度降到$O(N,log,N)$级别。
代码整合
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亲爱的$DP$数组就寿终正寝了,换成了我们新的$G$数组(
下面是代码示例,基础 LIS:
LIS 例题
这里给出一道 LIS 模板题:导弹拦截 LIS 经典。
将拦截的导弹的高度提出来成为原高度序列的一个子序列,根据题意这个子序列中的元素是单调不增的(即后一项总是不大于前一项),我们称为单调不升子序列。本问所求能拦截到的最多的导弹,即求最长的单调不升子序列。(其实只要判断改一下就好啦!)
第一问
没什么好说的,跑一次示例代码完事。
第二问
那么既然是单调不升子序列,我们考虑朴素算法,那么$G$数组就要求存储最大的值,每次执行完一次计算,就把选中的元素移除。重复计算,直到全部移除,记录计算次数,输出为答案。
但是这样显然太笨了!我们要优化优化优化!
我们不妨改变一下$G$数组的含义,用$G[i]$存第$i$个系统当前能够拦截的高度,同时我们把这些系统按从小到大排列——类似于原来的$G$数组。显然每次遍历到导弹$A[i]$时,我们拿最小的$G[i] \geq A[i]$是最优解。然后更新$G[i]$的值,显然更新之后排列还是从小到大,$G$数组仍然是单调递增的,因此不需要重新排序。当然如果没有满足$G[i] \geq A[i]$的情况,就新增一个系统。
只要我们仍然保存时间复杂度在$O(N,log,N)$ 级别,可以通过$10^5$的数据。
代码整合
下面是 AC 代码: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引子-LIS 问题
这几天在学习DP(动态规划),里面第一个接触到的问题就是LIS问题,这里简单概述如下:
给定一个长度为$N$的数列$A$,求数值单调递增的子序列的的长度最长是多少?其中 LIS(最长上升子序列)指的是从序列 A 中选择若干个 i,使得$i_{1}<i_{2}<i_{3}...<i_{n}$的同时满足$A_{i_{1}}<A_{i_{2}}<A_{i_{3}}...<A_{i_{n}}$。
----------------------
LIS 的朴素解法
最朴素的想法就是用一个数组$DP[i]$表示在$1-i$范围内的 LIS 长度,初始化$DP[i]$为$1$(它自己一个数作为一个 LIS)。如果在小于$1-i$的范围内有满足 LIS 定义的情况,就可以转移$DP[i]$的值,代表选入这个范围和$A[i]$做为 LIS 的一部分。
我们要遍历到$DP[i]$时同时遍历所有在$1-i$内的状态,显然每次转移都是$O(N)$的时间复杂度,总复杂度为$O(N^2)$,状态转移方程如下:
$DP[i] = max(DP[i], DP[j] + 1) | (j < i)$
显然$O(N^2)$的时间复杂度是无法满足 OIer 的,因此我们要进行优化。
----------------------
LIS 的贪心二分优化
优化思路
为什么朴素算法慢呢?因为我们把所有情况枚举了一遍,而最后留下的只有一种。LIS 的朴素算法在那些本不需要枚举的状态上浪费了时间,自然就不行了。
我们知道,LIS 是一个严格单增的数列,那么在两个 LIS 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它能扩展到的长度尽可能长,自然是希望LIS 结尾元素尽可能小。那么思路就有了,我们使用一个数组$G[i]$保存长度为$i$的 LIS 的结尾元素值记录当前最长的 LIS 长度为$tot$,对于每一个$A[i]$,如果$A[i] > G[tot]$,说明当前可以把$A[i]$接到这一条所谓最长的 LIS 后面,则$G[++tot] = A[i]$。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护$G$数组。其实很简单,思路就是我们上面的思路,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A[i] \leq G[tot]$,应该怎么办呢?
那么根据我们的优化思路,我们要尽可能确保当前$G$数组里面存储的是当前长度为$i$的 LIS 序列的最优解,也就是
结尾元素尽可能小
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在$G$数组中找到第一个大于$A[i]$的元素$G[j]$,用$A[i]$更新$G[i]$。可是如果单纯遍历,复杂度又双叒叕回到了$O(N^2)$级别,所以……
二分优化
显然,$G$数组是一个单调递增的数组,自然地可以使用二分查找优化时间复杂度。把时间复杂度降到$O(N,log,N)$级别。
代码整合
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亲爱的$DP$数组就寿终正寝了,换成了我们新的$G$数组(
什么NTR剧情
)。下面是代码示例,基础 LIS: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math>
#define MAX 100005
#define INF 1e9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A[MAX]; //存数字
int G[MAX]; //我们亲爱的G数组
int tot = 1;
int main()
{
int N = 0; //长度
for(int i = 1; i <= N; i++)
{
scanf("%d", &A[i]);
G[i] == INF; //初始化为1e9
}
G[1] = A[1]; //我们开始的起点
for(int i = 2; i <= N; i++)
{
if(A[i] > G[tot]) //只要能插入,就先插入
G[++tot] = A[i]; //初始化最后一个元素值
else
{
int l = 1, r = tot, mid; //新建变量
while (l < r)
{
//基础二分查找
mid = (l + r) >> 1;
if(G[mid] > A[i]) r = mid;
else l = mid + 1;
}
G[l] = min(G[l], A[i]); //赋值,加MIN保险
}
}
printf("%d", tot); //输出答案
return 0;
}
LIS 例题
这里给出一道 LIS 模板题:导弹拦截 LIS 经典。
将拦截的导弹的高度提出来成为原高度序列的一个子序列,根据题意这个子序列中的元素是单调不增的(即后一项总是不大于前一项),我们称为单调不升子序列。本问所求能拦截到的最多的导弹,即求最长的单调不升子序列。(其实只要判断改一下就好啦!)
第一问
没什么好说的,跑一次示例代码完事。
注意这里$G$数组递减!请修改二分查找!
第二问
那么既然是单调不升子序列,我们考虑朴素算法,那么$G$数组就要求存储最大的值,每次执行完一次计算,就把选中的元素移除。重复计算,直到全部移除,记录计算次数,输出为答案。
但是这样显然太笨了!我们要优化优化优化!
我们不妨改变一下$G$数组的含义,用$G[i]$存第$i$个系统当前能够拦截的高度,同时我们把这些系统按从小到大排列——类似于原来的$G$数组。显然每次遍历到导弹$A[i]$时,我们拿最小的$G[i] \geq A[i]$是最优解。然后更新$G[i]$的值,显然更新之后排列还是从小到大,$G$数组仍然是单调递增的,因此不需要重新排序。当然如果没有满足$G[i] \geq A[i]$的情况,就新增一个系统。
只要我们仍然保存时间复杂度在$O(N,log,N)$ 级别,可以通过$10^5$的数据。
代码整合
下面是 AC 代码: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math>
#define MAX 100005
#define INF 1e9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A[MAX]; //存数字
int G[MAX]; //我们亲爱的G数组
int tot = 1;
int main()
{
int N = 0; //长度
while(~scanf("%d",&A[++N])); --N;
G[1] = A[1]; //我们开始的起点
for(int i = 2; i <= N; i++)
{
if(A[i] <= G[tot]) //只要能插入,就先插入
G[++tot] = A[i]; //初始化最后一个元素值
else
{
int l = 1, r = tot, mid;
while (l < r)//获得下标,注意这里G数组递减
{
//基础二分查找
mid = (l + r) >> 1;
if(G[mid] >= A[i]) l = mid + 1;
else r = mid;
}
G[l] = max(G[l], A[i]); //赋值,加MAX保险
}
}
printf("%d\n", tot); //输出答案一
//重置数据
tot = 1;
memset(G, INF, sizeof(G));
G[1] = A[1];
for(int i = 2; i <= N; i++)
{
int l = 1, r = tot, mid;
while (l < r)//获得下标,当然也可能没有
{
//基础二分查找
mid = (l + r) >> 1;
if(G[mid] >= A[i]) r = mid;
else l = mid + 1;
}
if(G[l] >= A[i]) G[l] = A[i]; //如果找得到,赋值
else G[++tot] = A[i]; //如果找不到,初始化一个新的系统
}
printf("%d\n", tot); //输出答案二
return 0;
}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人生海海读后感
音频
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u4807062/
原文
说实话,我已经忘记了,把“写人生海海读后感”加到 To Do List 上是什么时候了。太久远了,而我到现在才写。在我已忘却的时间里,我其实遇到了一个困难。但具体什么我也记不清,也许是写文章写得多了之后,就愈发怕起来,怕自己新写的达不到之前的高度。真的,如此胆小是很痛苦的。我基本上每一篇文章都先手写再转到电脑上,本身并不做什么修改。可之前的一篇《云端》却被我改得面目全非。我好像在学习麦家,学习他每天只写几百字多删改的习惯。这显然是我不擅长的。我擅长的是笔随心动,是灵机一动的巧思。总是逐字推敲,反而让我逐渐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然后只能仰天长啸,哎!是应该改改,是应该“让我这辆破车重新上路”。
我想到之前一次,在开会的时候无所事事,打开本子,想到写什么便写什么,不用思考地洋洋洒洒地写了一面。我现在也学习这样,这种最舒服的状态。我脑中第一个跳出的词是鸡奸犯,然后的话是其他的一些下流的词汇,这真是我印象最深的东西。“人生海海”,这书名,我本以为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我也正是奔着这去的。可等我看到书里的内容,迎面而来的首先是一种“人类无非是喜欢‘屎尿屁’”的真实,然后紧接着是震惊与惊喜。震惊在于书中的内容与麦家本人演讲的风格差别也太大了,至少表面上看来是如此;惊喜在于内容莫名有一种在学校偷看禁书的刺激感。也许是因为我是青春期的孩子,看到一个围绕着那个东西展开的故事,里面还有一些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所以会激动吧。有时我觉得,这真是最真实的小说没有了,因为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逃得开那些东西?但其他小说都只字不提,可能是不重要吧。
不重要,说到这个,这么久过去了,我才写这篇读后感,倒是给我起到了一个提炼的作用,或者说,我已经把我记忆中不重要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怎么也没有写在这里的必要,我又不是那些二十分钟带你精读一本的快餐式博主,把佳肴嚼碎了再喂给别人,多少有点恶心。那个名词还在我脑中晃荡,鸡奸犯。说实话,我刚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知道强奸是强迫别人,那么鸡奸总不能是“鸡哔”别人。书中说,这是再恶劣的词没有了,谁沾上,谁就完蛋了。等我明白了之后,我觉得是极对的。
我现在得改改观点,要我说,这故事就是围绕误会展开的,不管是上校在村里,还是在外面和那个女人的故事。一切的原因,都只是他肚皮底下的一行字,一行在最恶劣的词之外的最恶劣的一行字,也是我最失望的一行字。我如饥似渴地在书中跳跃,同书中村里的人、城里的人一样,无比渴求的想知道,那一行字到底有多么的不堪。等来的不过是,是那个上校在那个日本女人家里留下的印记。我觉得为何不公开呢?既解决了矛盾,又可以平反,也不用再惹出这么多难过的事。好吧,这是上校的伤疤,只有他疯了之后,他才愿意将其见人,并在上面画一棵小树吧。
在这种环境下,写东西真的困难,尤其是写得稍微长了些,总是得分成几天来写。这让我又回到先前的害怕来,害怕我忘记了自己要写什么,应该写什么。不过其实我反而没什么好担心的,毕竟我压根没想过后面应该怎么写,或者说,我压根想不出后面应该写什么。那就从心所欲吧。我说,自然而然的,他会给你一个出口。这好像是我在读《人山海海》时觉得剧情快要下不去了,忽地,它给你一个强烈而又合乎情理的转折,一下子拨云见雾,然后你才能发现其中的矛盾是什么,而他们背后的逻辑却又是同一个。
转折发生得太快了,让这个真实的小说忽然变得荒诞。我全家被村里人唾弃,与爷爷好了一辈子老保长,则一下子翻了面。我晚上不敢再出门,因为随时有可能飞过来一块砖给自己拍死。我被分到最差的客桌,甚至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西班牙才得以生存。被第三章吓呆了,我,真的,明明是围绕上校展开的故事,这灾祸怎么忽得降临到了“我”头上呢?好心办错事,酒后吐真言,一切都毁在爷爷明白的一辈子里了。
上校的周围就这么一圈人,明白了一世,糊涂了一时,在所有矛盾与纠织不清的因果中了结了一生,当然最后也是自食其果,或是装傻、装疯卖傻,或是用余生去弥补。
现在想来有些惭愧的是,我竟忘了最后照顾上校直至离开的那个人的名字了。也许她是一切的源头,容许我简略讲讲内容:大抵是上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好像,她他发生了关系。之后她屡次求爱无果,一气之下将其告上了法庭,要还她清白。她做出了她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决定,不仅把上校打回了村里,还毁了她自己的名声,从此到哪儿都不受待见,孤苦一人;而我也在这文中写下了最糟糕的一段,擅自概括内容,把作者用了极大笔墨捯饬的前因后果删改得不成样子。甚至其实后文还有暗示,与她发生关系的压根不是上校,纯是因为黑灯瞎火看不清人,自此误解。她不知道上校拒绝她根本不是因为……只是因为他本人小腹的那一行字,他怕他让她蒙羞,怕他对不起她。
上校疯了,彻底疯了。为什么疯了,我不记得了,大抵是发烧给脑子烧糊了吧。反正不重要,重要的是突然出现了一个女人,一个外乡人,找到村里来,日夜照顾上校,好似一生只为他一人。村里人都说,这是天上的仙女下了凡,是上校救人修来的福分。一切只有她自己明白,这恰恰是她酿成的苦果,现在她要在人们欢送的掌声中,用余生去弥补。
但这时,“我”是不知道的,在西班牙,“我”连怎么活下去都是个难题,哪还了解这些。寄回家的书信,也少有回信,不管仍是写,谁想全到了她的手里。“我”,上校的最好的朋友的儿子,没想到与她建立了这样的单方面的联系。在西班牙,发生的种种也很重要,只可惜不是主线。写到这一步,我得停停,去写点真正的,“读后感的”文字。别再讲故事,别再叙旧情。
可是,没了故事,情感便无处可移。我呆坐了十分钟,一个字也写不下来。既如此,只好寻出路,不单单是书籍本身。我想到了,想到了麦家的演讲,就是那个我说过风格差别很大的,我也曾写过的演讲。一部破车,重新上路?什么是破车,怎样,算是上路呢?在这部小说中,我好像有了一点头绪……麦家,作家,谁不是一辆曾经翻倒在路边的破车?只是有的自重太大,倒下就再起不能(爷爷);有的惊慌失措,又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人,只能停留,或做坚守(父亲);其他的,则是丢掉了之前的往往,重拾希望,重新上路。“我”是如此,她也是如此,上校更是如此。我从不觉得上校真的疯了,他疯,只是他修补自己的手段吧。是受困于人的倔强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伤疤……如此,故事也该结束了。
写到现在,我已经痛苦得很,写不太下去了。即使我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想法来宽慰自己,也难有太大的作用。可能是写得太多又少,马上结束盘算着文章发布后的事,人心又静不下来。我觉得写这一篇是提炼不出我要表达什么的,不论怎样都好似是对原文的冒犯。在这思潮枯竭的最后,我终于又想到了一个场景。
那是小瞎子,一个造谣者,苦苦将爷爷逼死。他瘫坐在地上,那时“我”正好从西班牙回来,某种意义上也是功成名就。“我”在上俯视他,他在下仰视“我”,同时乞求着几文钱。“谢谢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他用脚在泥地里抠出几个字来,因为他的舌头早就被割掉。虽然当他风生水起之后,又成为了之前那个令人生厌的刺头,但“我”还是给了他钱,甚至包了他在小店的费用,村里人都很不可思议,作为读者的我也一样。如果是我,我定然不会可怜他,我想,哎,也许不落井下石,就是“我”这部破车上路的诀窍吧,什么时候我不会再因此感到诧异,大抵什么时候,我才可以把这本书看明白吧。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音频
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u4807062/
原文
说实话,我已经忘记了,把“写人生海海读后感”加到 To Do List 上是什么时候了。太久远了,而我到现在才写。在我已忘却的时间里,我其实遇到了一个困难。但具体什么我也记不清,也许是写文章写得多了之后,就愈发怕起来,怕自己新写的达不到之前的高度。真的,如此胆小是很痛苦的。我基本上每一篇文章都先手写再转到电脑上,本身并不做什么修改。可之前的一篇《云端》却被我改得面目全非。我好像在学习麦家,学习他每天只写几百字多删改的习惯。这显然是我不擅长的。我擅长的是笔随心动,是灵机一动的巧思。总是逐字推敲,反而让我逐渐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然后只能仰天长啸,哎!是应该改改,是应该“让我这辆破车重新上路”。
我想到之前一次,在开会的时候无所事事,打开本子,想到写什么便写什么,不用思考地洋洋洒洒地写了一面。我现在也学习这样,这种最舒服的状态。我脑中第一个跳出的词是鸡奸犯,然后的话是其他的一些下流的词汇,这真是我印象最深的东西。“人生海海”,这书名,我本以为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我也正是奔着这去的。可等我看到书里的内容,迎面而来的首先是一种“人类无非是喜欢‘屎尿屁’”的真实,然后紧接着是震惊与惊喜。震惊在于书中的内容与麦家本人演讲的风格差别也太大了,至少表面上看来是如此;惊喜在于内容莫名有一种在学校偷看禁书的刺激感。也许是因为我是青春期的孩子,看到一个围绕着那个东西展开的故事,里面还有一些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所以会激动吧。有时我觉得,这真是最真实的小说没有了,因为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逃得开那些东西?但其他小说都只字不提,可能是不重要吧。
不重要,说到这个,这么久过去了,我才写这篇读后感,倒是给我起到了一个提炼的作用,或者说,我已经把我记忆中不重要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怎么也没有写在这里的必要,我又不是那些二十分钟带你精读一本的快餐式博主,把佳肴嚼碎了再喂给别人,多少有点恶心。那个名词还在我脑中晃荡,鸡奸犯。说实话,我刚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知道强奸是强迫别人,那么鸡奸总不能是“鸡哔”别人。书中说,这是再恶劣的词没有了,谁沾上,谁就完蛋了。等我明白了之后,我觉得是极对的。
我现在得改改观点,要我说,这故事就是围绕误会展开的,不管是上校在村里,还是在外面和那个女人的故事。一切的原因,都只是他肚皮底下的一行字,一行在最恶劣的词之外的最恶劣的一行字,也是我最失望的一行字。我如饥似渴地在书中跳跃,同书中村里的人、城里的人一样,无比渴求的想知道,那一行字到底有多么的不堪。等来的不过是,是那个上校在那个日本女人家里留下的印记。我觉得为何不公开呢?既解决了矛盾,又可以平反,也不用再惹出这么多难过的事。好吧,这是上校的伤疤,只有他疯了之后,他才愿意将其见人,并在上面画一棵小树吧。
在这种环境下,写东西真的困难,尤其是写得稍微长了些,总是得分成几天来写。这让我又回到先前的害怕来,害怕我忘记了自己要写什么,应该写什么。不过其实我反而没什么好担心的,毕竟我压根没想过后面应该怎么写,或者说,我压根想不出后面应该写什么。那就从心所欲吧。我说,自然而然的,他会给你一个出口。这好像是我在读《人山海海》时觉得剧情快要下不去了,忽地,它给你一个强烈而又合乎情理的转折,一下子拨云见雾,然后你才能发现其中的矛盾是什么,而他们背后的逻辑却又是同一个。
转折发生得太快了,让这个真实的小说忽然变得荒诞。我全家被村里人唾弃,与爷爷好了一辈子老保长,则一下子翻了面。我晚上不敢再出门,因为随时有可能飞过来一块砖给自己拍死。我被分到最差的客桌,甚至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西班牙才得以生存。被第三章吓呆了,我,真的,明明是围绕上校展开的故事,这灾祸怎么忽得降临到了“我”头上呢?好心办错事,酒后吐真言,一切都毁在爷爷明白的一辈子里了。
上校的周围就这么一圈人,明白了一世,糊涂了一时,在所有矛盾与纠织不清的因果中了结了一生,当然最后也是自食其果,或是装傻、装疯卖傻,或是用余生去弥补。
现在想来有些惭愧的是,我竟忘了最后照顾上校直至离开的那个人的名字了。也许她是一切的源头,容许我简略讲讲内容:大抵是上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好像,她他发生了关系。之后她屡次求爱无果,一气之下将其告上了法庭,要还她清白。她做出了她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决定,不仅把上校打回了村里,还毁了她自己的名声,从此到哪儿都不受待见,孤苦一人;而我也在这文中写下了最糟糕的一段,擅自概括内容,把作者用了极大笔墨捯饬的前因后果删改得不成样子。甚至其实后文还有暗示,与她发生关系的压根不是上校,纯是因为黑灯瞎火看不清人,自此误解。她不知道上校拒绝她根本不是因为……只是因为他本人小腹的那一行字,他怕他让她蒙羞,怕他对不起她。
上校疯了,彻底疯了。为什么疯了,我不记得了,大抵是发烧给脑子烧糊了吧。反正不重要,重要的是突然出现了一个女人,一个外乡人,找到村里来,日夜照顾上校,好似一生只为他一人。村里人都说,这是天上的仙女下了凡,是上校救人修来的福分。一切只有她自己明白,这恰恰是她酿成的苦果,现在她要在人们欢送的掌声中,用余生去弥补。
但这时,“我”是不知道的,在西班牙,“我”连怎么活下去都是个难题,哪还了解这些。寄回家的书信,也少有回信,不管仍是写,谁想全到了她的手里。“我”,上校的最好的朋友的儿子,没想到与她建立了这样的单方面的联系。在西班牙,发生的种种也很重要,只可惜不是主线。写到这一步,我得停停,去写点真正的,“读后感的”文字。别再讲故事,别再叙旧情。
可是,没了故事,情感便无处可移。我呆坐了十分钟,一个字也写不下来。既如此,只好寻出路,不单单是书籍本身。我想到了,想到了麦家的演讲,就是那个我说过风格差别很大的,我也曾写过的演讲。一部破车,重新上路?什么是破车,怎样,算是上路呢?在这部小说中,我好像有了一点头绪……麦家,作家,谁不是一辆曾经翻倒在路边的破车?只是有的自重太大,倒下就再起不能(爷爷);有的惊慌失措,又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人,只能停留,或做坚守(父亲);其他的,则是丢掉了之前的往往,重拾希望,重新上路。“我”是如此,她也是如此,上校更是如此。我从不觉得上校真的疯了,他疯,只是他修补自己的手段吧。是受困于人的倔强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伤疤……如此,故事也该结束了。
写到现在,我已经痛苦得很,写不太下去了。即使我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想法来宽慰自己,也难有太大的作用。可能是写得太多又少,马上结束盘算着文章发布后的事,人心又静不下来。我觉得写这一篇是提炼不出我要表达什么的,不论怎样都好似是对原文的冒犯。在这思潮枯竭的最后,我终于又想到了一个场景。
那是小瞎子,一个造谣者,苦苦将爷爷逼死。他瘫坐在地上,那时“我”正好从西班牙回来,某种意义上也是功成名就。“我”在上俯视他,他在下仰视“我”,同时乞求着几文钱。“谢谢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他用脚在泥地里抠出几个字来,因为他的舌头早就被割掉。虽然当他风生水起之后,又成为了之前那个令人生厌的刺头,但“我”还是给了他钱,甚至包了他在小店的费用,村里人都很不可思议,作为读者的我也一样。如果是我,我定然不会可怜他,我想,哎,也许不落井下石,就是“我”这部破车上路的诀窍吧,什么时候我不会再因此感到诧异,大抵什么时候,我才可以把这本书看明白吧。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Q 胜记略
Introduction
本文基本上保持原稿,仅有极个别错字删改。
Original Text
初看觉得懂了,再看又不懂了。忽得捏不准记叙的是喜还是悲,表达的是褒还是贬。总觉得在那个世间,有点“得胜”的本领是有必要的,但又觉得在批判,所以我自己并不知写什么才好。
文中说阿Q没什么“行状”,既如此,那我便给他捏个形状:阿Q是有自尊心的,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做工做得来,赌博也是可以的。只可怜于自身没有什么硬实力,脊梁又太软,被打几下,就连自己是虫豸也说得来的。不论什么方法,阿Q得胜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合理化”。只要把自己看得足够弱,或把对面看得足够轻,那一切都是合理的。既然是合理的,那就怪不到自己身上,顶多是怪世道沧桑罢了。你说这有道理么?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世界本身太不合理了:别人不喜欢的事物非要提; 一言不慎就动手开打。就连赌赢了也不遵守规矩,自导自演地抢走了……世界不合理,可人又是要合理性的,所以只得在不合理的世界中编造合理的理由,才能正常地生活下去。不然正像文中所说,阿Q早就遭了瘟,哪儿还有后来呢?
不止是阿Q,在这个世界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得胜技巧。先前的庄家————说过了,你赢钱没事,我再抢回来就行;又癞又胡的王癞胡,平日里肯定也是被大家笑话的角色,你看他不还是找准机会暴揍了阿Q一顿么;处处受人嫌的小尼姑,若是没有排解的法子,早就被淹死在乡里乡亲的唾沫中与笑声中了。我半睡不醒地写了两大页,现在才终于找到些许明白:阿Q之类,无非是一个小的缩影罢了。谁是阿Q与行状,又不重要。但一群人的行为不是孤立没有原因的,反映的最后,就是这个吃人的社会。
你觉得阿Q可怜,那其实大家也都很可怜;你觉得阿Q可恨,那其实大家也都挺可恨。一群人病了,病因便不在人。我写到最后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所写的,感叹先生文章之传神,同时也感叹我总算没有浪费时光。
Postscript
其实这篇是上周的一次语文作业。说来惭愧,我长这么大没有完整地看过《阿Q正传》,所以在写之前也只不过是看了语文书里面的一点点内容而已。那天撰写此篇时,因为脑袋空空,犯困得紧。还好最后总算是憋出一些东西,所以也还算是满意交差。
只是后面语文老师给我们看了《阿Q正传》的电影,越看越觉得我之前写得胡乱。总觉得不是这样,但是还是说不清。更令人惊奇的是,本以为就这样了,老师还把这篇当作好文展了出来——有了这层认同,我想这篇总还是有点内容。但到最后还是理不清,仅作抛砖引玉之计,希望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Introduction
本文基本上保持原稿,仅有极个别错字删改。
Original Text
初看觉得懂了,再看又不懂了。忽得捏不准记叙的是喜还是悲,表达的是褒还是贬。总觉得在那个世间,有点“得胜”的本领是有必要的,但又觉得在批判,所以我自己并不知写什么才好。
文中说阿Q没什么“行状”,既如此,那我便给他捏个形状:阿Q是有自尊心的,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做工做得来,赌博也是可以的。只可怜于自身没有什么硬实力,脊梁又太软,被打几下,就连自己是虫豸也说得来的。不论什么方法,阿Q得胜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合理化”。只要把自己看得足够弱,或把对面看得足够轻,那一切都是合理的。既然是合理的,那就怪不到自己身上,顶多是怪世道沧桑罢了。你说这有道理么?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世界本身太不合理了:别人不喜欢的事物非要提; 一言不慎就动手开打。就连赌赢了也不遵守规矩,自导自演地抢走了……世界不合理,可人又是要合理性的,所以只得在不合理的世界中编造合理的理由,才能正常地生活下去。不然正像文中所说,阿Q早就遭了瘟,哪儿还有后来呢?
不止是阿Q,在这个世界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得胜技巧。先前的庄家————说过了,你赢钱没事,我再抢回来就行;又癞又胡的王癞胡,平日里肯定也是被大家笑话的角色,你看他不还是找准机会暴揍了阿Q一顿么;处处受人嫌的小尼姑,若是没有排解的法子,早就被淹死在乡里乡亲的唾沫中与笑声中了。我半睡不醒地写了两大页,现在才终于找到些许明白:阿Q之类,无非是一个小的缩影罢了。谁是阿Q与行状,又不重要。但一群人的行为不是孤立没有原因的,反映的最后,就是这个吃人的社会。
你觉得阿Q可怜,那其实大家也都很可怜;你觉得阿Q可恨,那其实大家也都挺可恨。一群人病了,病因便不在人。我写到最后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所写的,感叹先生文章之传神,同时也感叹我总算没有浪费时光。
Postscript
其实这篇是上周的一次语文作业。说来惭愧,我长这么大没有完整地看过《阿Q正传》,所以在写之前也只不过是看了语文书里面的一点点内容而已。那天撰写此篇时,因为脑袋空空,犯困得紧。还好最后总算是憋出一些东西,所以也还算是满意交差。
只是后面语文老师给我们看了《阿Q正传》的电影,越看越觉得我之前写得胡乱。总觉得不是这样,但是还是说不清。更令人惊奇的是,本以为就这样了,老师还把这篇当作好文展了出来——有了这层认同,我想这篇总还是有点内容。但到最后还是理不清,仅作抛砖引玉之计,希望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云端
Para 1
正月初六,我犯了一个原则性问题,把我的生活抛给了一个不可名状的未知数中。虽然它使我的生命分崩离析的概率小到比周围空气爆炸的概率还荒谬,但正像从0到1的“突破”,有这种概率的出现已使我惶惶不可终日了。直到现在,那个未知数还不能被确定……在这每天的思想斗争中,我突然再一次地觉得我的生命,与我所珍视的一切是那么脆弱。我所努力拥有或幸运遇到的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的一个错误而全部爆掉。那可怕的玩意压着我的头,让我跪在地上承认我的错误我的罪,让我不得不珍惜这不确定的每一天。
类似可能随地断线的事情我经过很多次,但哪一次都没有像这一次一样漫长且煎熬。那一回吧,和父亲去爬一座山,山的路径是石头砌好的,是和尚化缘修来的。对于那时的我,无非只相当于爬爬楼梯,哪儿是真去爬山呢?我自然的而然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把父亲甩在后头。也就是那之后,父亲逢人就说:这小家伙体力好得很,是领头羊呢——每次他这般胡诹的时候,我老早在上边催促了。
又是很自然的,到了山顶。这山不是一座三角锥,而仿佛是从平地上突兀升起的一整块,四周都是悬崖峭壁。站在边上,就有一种不自觉想下跳的趋势。没有了往上的石阶,我说,原路回去吧。父亲却瞄见了前方的道路,怂恿我从那里下山去。显然,那不是属于景区的一条路。与所有景区横竖交叉出来的小路一样,它没有石砌的台阶,有的是黄黄的、被踩实了的土地与四周的杂草。多好的探险呐,父亲推着我。我只知父命不可违,也就去了。
自然的,先前领队的我成了探路的先锋,像只真正的领头羊在石矶间跳跃。这确实是一条下山的路,但也只是向下,全然不知通往何方。土地是实的没错,可上面还有一层沙,踩上去,也就是沙沙、沙沙——沙沙地滑落下去。踩在石头上尚且还好,可一切都太突然了,我右脚一迈,就踩到了一层沙上。又是斜坡,待我意识到时,我的右腿已经被拖拽着走了,幸好人小,两脚大开步时还可以勉强站住。可这样两手挥舞的样子,怎么停得下来?前方是一块突出的巨石和绿葱葱的远景,左边有一棵孤零零的树。大脑还没有思考,整个人就趴在了那小树上。幸好就几秒钟,速度还不快。我死命拽着树不撒手,人望前的石头一探,才发现什么都没了——远景遥不可及,低头便是绝壁。
但当时的我没什么感觉,肾上腺素还没反应过来,就又回到了正确道路上。要说有点变化的,可能就只是多了一些尘土,手没放开过树木而已。父亲趁这功夫终于赶了上来,看见我抓着树干,笑嘻嘻的说我怎么被这难住了。盯着他轻松的样子,我一时竟忘了告诉他我差点就掉下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想着,为什么爸爸完全不怕会滑倒呢?看了看一旁的小树,我觉得它可撑不住。
到了山下的一户村子里,已是离开景区很远了。山凹凹里没再多岔路,只得沿出村的马路走着。说是马路,其实和下山路差不太多。人已经乏了,但想到之前的事,再走走吧,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Para 2
也就是那个暑假,我的一位同学离开了。我想她总是没抓住什么东西,不然也不至于呜呜淹死在江水中了。但是我不知道她到底应该抓住些什么,我只知道那天她是一个人从同学家走回来的,走到两村街的小桥上,兀得没了身影。是失足了?还是情愿放弃一切的纵身一跃?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的父母在她定位信号消失的地方打捞了四天三夜,最后才捞上来一具浮肿的尸体。家委会在班级群里收集善款,有同学质疑:为什么不是他的父母来收?越说越难听……作为班长的我因为管理不当被老师训了一顿。除了少了一个在操场边上独自坐着、若有所思的同学之外,这可能是对我唯二的影响。
死人,总是会有的,但我不想讲死。小时候想不通,现在觉得乏味了。那后来倒在我班级面前的、倒在血泊中的尸体,即使在当天被吓得不轻,没几天也就忘却了。就连寝室里回去要登记,我也觉得是很正常的事。前几年不登记人员的散漫态度,在我眼里才是不正常的存在。
Para 3
小时候,不知道水循环,老师就把水比作一个个水宝宝:它们从大海上出发,攒着一股劲儿,乌泱泱的爬到空中,循着气流飘到了中国大地上空。它们有的钻进干涸的土地里,哺育出美丽的花朵;有的扑进长江母亲的怀抱,成了一朵奔涌的浪花;还有的则化作雪花,落在皑皑的喜马拉雅之巅——或化甘泉、或成冰原,等待人们的发现。我傻傻的望着,望着在水壶里没有半点声响的一块水。我想,这些水宝宝见到我之前,经历了什么呢?如果有一部纪录片可以记录水的一生,那该有有多酷啊!那时候很喜欢看纪录片,我想人们既然可以拍出诸如《动物世界》、《地球脉动》等片子,那么拍一个水宝宝的纪录片,想来也不过分。
可是除了一身顽皮的小孩子以外,谁还会去关注它们呢。况且拍摄难度太大,用动画模拟一下已经是大发慈悲了。只是这样它们就并不是真的存在我水杯里的一滴水,所以我的愿望,很快就从务实的纪录片,转成可以回溯事物经历的超能力了。
Para 4
清明,又爬山。“清明时节雨纷纷"不是假的。雨水把地面浇得湿漉漉的,这次我没再跑在前头,等着父亲慢吞吞的上来,然后抓着他的手说:“你带着我走吧,我怕滑。”父亲还是和之前一样,稳稳当当的,一步一个泥泞。每一顿,都好像把脚扎根在了土地里。
Para 5
我住在一座小城里,很宁静的小城,和书本上说的一模一样。
我很享受这里,觉得外面的人很疯狂,理解不来,但又笃信那是潮流。在宁静的小城里呆着,时常觉得很孤僻。我跳到云上,但还是向往宁静,还是住在小城里。
有人对我说:“我要去地狱里燃烧了。”我是看不得有人去死的,因为看得太多了,那些东西也到底挥之不去……想着祂总得抓住点什么,可我毕竟在云上,即使跳出城外,也找不到方向去寻那一双手。幸好云上大家都是善良的吧,我的身影早已被乌泱泱的队伍盖得没了影。想跟上,却发现是原地转圈,最后也没有人找到祂。直到第二天传来一句:“没事儿了,昨天药效太猛没跳下去,昏了。”
疯狂的人还活在世上,并且活得并不像他们所说的一样——到众叛亲离的地步。毕竟我到现在还没有受到过这种乌泱泱的待遇。
可小城里的人,却真的是越来越少了。没能跟上队伍的我,最终还是要降落的。没地方去,只得落到原本的小城里——和书本上说的,大相径庭。
Para 6
上学了。回家的路上,我低着头说了一堆。我说我以后不能再这么暴躁了,我要改。父亲笑嘻嘻的说:“你暴躁吗?我没感觉到啊。”唉唉,我老是不耐烦的样子,你忘了吗?我说,我现在十分珍惜每一天,因为也许何时就不说再见的结束了,能活到现在也是一个奇迹——他好像在专心开车,所以没有搭理我。
你不觉得我说这些很奇怪吗?我没忍住,问了一句。“不奇怪啊,这说明你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孩子,不再只是听从老师的教诲、一板一眼的考虑书本上的问题。你会思考人、会思考社会,说明你变得成熟了,这很正常。”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Para 1
正月初六,我犯了一个原则性问题,把我的生活抛给了一个不可名状的未知数中。虽然它使我的生命分崩离析的概率小到比周围空气爆炸的概率还荒谬,但正像从0到1的“突破”,有这种概率的出现已使我惶惶不可终日了。直到现在,那个未知数还不能被确定……在这每天的思想斗争中,我突然再一次地觉得我的生命,与我所珍视的一切是那么脆弱。我所努力拥有或幸运遇到的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的一个错误而全部爆掉。那可怕的玩意压着我的头,让我跪在地上承认我的错误我的罪,让我不得不珍惜这不确定的每一天。
类似可能随地断线的事情我经过很多次,但哪一次都没有像这一次一样漫长且煎熬。那一回吧,和父亲去爬一座山,山的路径是石头砌好的,是和尚化缘修来的。对于那时的我,无非只相当于爬爬楼梯,哪儿是真去爬山呢?我自然的而然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把父亲甩在后头。也就是那之后,父亲逢人就说:这小家伙体力好得很,是领头羊呢——每次他这般胡诹的时候,我老早在上边催促了。
又是很自然的,到了山顶。这山不是一座三角锥,而仿佛是从平地上突兀升起的一整块,四周都是悬崖峭壁。站在边上,就有一种不自觉想下跳的趋势。没有了往上的石阶,我说,原路回去吧。父亲却瞄见了前方的道路,怂恿我从那里下山去。显然,那不是属于景区的一条路。与所有景区横竖交叉出来的小路一样,它没有石砌的台阶,有的是黄黄的、被踩实了的土地与四周的杂草。多好的探险呐,父亲推着我。我只知父命不可违,也就去了。
自然的,先前领队的我成了探路的先锋,像只真正的领头羊在石矶间跳跃。这确实是一条下山的路,但也只是向下,全然不知通往何方。土地是实的没错,可上面还有一层沙,踩上去,也就是沙沙、沙沙——沙沙地滑落下去。踩在石头上尚且还好,可一切都太突然了,我右脚一迈,就踩到了一层沙上。又是斜坡,待我意识到时,我的右腿已经被拖拽着走了,幸好人小,两脚大开步时还可以勉强站住。可这样两手挥舞的样子,怎么停得下来?前方是一块突出的巨石和绿葱葱的远景,左边有一棵孤零零的树。大脑还没有思考,整个人就趴在了那小树上。幸好就几秒钟,速度还不快。我死命拽着树不撒手,人望前的石头一探,才发现什么都没了——远景遥不可及,低头便是绝壁。
但当时的我没什么感觉,肾上腺素还没反应过来,就又回到了正确道路上。要说有点变化的,可能就只是多了一些尘土,手没放开过树木而已。父亲趁这功夫终于赶了上来,看见我抓着树干,笑嘻嘻的说我怎么被这难住了。盯着他轻松的样子,我一时竟忘了告诉他我差点就掉下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想着,为什么爸爸完全不怕会滑倒呢?看了看一旁的小树,我觉得它可撑不住。
到了山下的一户村子里,已是离开景区很远了。山凹凹里没再多岔路,只得沿出村的马路走着。说是马路,其实和下山路差不太多。人已经乏了,但想到之前的事,再走走吧,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Para 2
也就是那个暑假,我的一位同学离开了。我想她总是没抓住什么东西,不然也不至于呜呜淹死在江水中了。但是我不知道她到底应该抓住些什么,我只知道那天她是一个人从同学家走回来的,走到两村街的小桥上,兀得没了身影。是失足了?还是情愿放弃一切的纵身一跃?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的父母在她定位信号消失的地方打捞了四天三夜,最后才捞上来一具浮肿的尸体。家委会在班级群里收集善款,有同学质疑:为什么不是他的父母来收?越说越难听……作为班长的我因为管理不当被老师训了一顿。除了少了一个在操场边上独自坐着、若有所思的同学之外,这可能是对我唯二的影响。
死人,总是会有的,但我不想讲死。小时候想不通,现在觉得乏味了。那后来倒在我班级面前的、倒在血泊中的尸体,即使在当天被吓得不轻,没几天也就忘却了。就连寝室里回去要登记,我也觉得是很正常的事。前几年不登记人员的散漫态度,在我眼里才是不正常的存在。
Para 3
小时候,不知道水循环,老师就把水比作一个个水宝宝:它们从大海上出发,攒着一股劲儿,乌泱泱的爬到空中,循着气流飘到了中国大地上空。它们有的钻进干涸的土地里,哺育出美丽的花朵;有的扑进长江母亲的怀抱,成了一朵奔涌的浪花;还有的则化作雪花,落在皑皑的喜马拉雅之巅——或化甘泉、或成冰原,等待人们的发现。我傻傻的望着,望着在水壶里没有半点声响的一块水。我想,这些水宝宝见到我之前,经历了什么呢?如果有一部纪录片可以记录水的一生,那该有有多酷啊!那时候很喜欢看纪录片,我想人们既然可以拍出诸如《动物世界》、《地球脉动》等片子,那么拍一个水宝宝的纪录片,想来也不过分。
可是除了一身顽皮的小孩子以外,谁还会去关注它们呢。况且拍摄难度太大,用动画模拟一下已经是大发慈悲了。只是这样它们就并不是真的存在我水杯里的一滴水,所以我的愿望,很快就从务实的纪录片,转成可以回溯事物经历的超能力了。
Para 4
清明,又爬山。“清明时节雨纷纷"不是假的。雨水把地面浇得湿漉漉的,这次我没再跑在前头,等着父亲慢吞吞的上来,然后抓着他的手说:“你带着我走吧,我怕滑。”父亲还是和之前一样,稳稳当当的,一步一个泥泞。每一顿,都好像把脚扎根在了土地里。
Para 5
我住在一座小城里,很宁静的小城,和书本上说的一模一样。
我很享受这里,觉得外面的人很疯狂,理解不来,但又笃信那是潮流。在宁静的小城里呆着,时常觉得很孤僻。我跳到云上,但还是向往宁静,还是住在小城里。
有人对我说:“我要去地狱里燃烧了。”我是看不得有人去死的,因为看得太多了,那些东西也到底挥之不去……想着祂总得抓住点什么,可我毕竟在云上,即使跳出城外,也找不到方向去寻那一双手。幸好云上大家都是善良的吧,我的身影早已被乌泱泱的队伍盖得没了影。想跟上,却发现是原地转圈,最后也没有人找到祂。直到第二天传来一句:“没事儿了,昨天药效太猛没跳下去,昏了。”
疯狂的人还活在世上,并且活得并不像他们所说的一样——到众叛亲离的地步。毕竟我到现在还没有受到过这种乌泱泱的待遇。
可小城里的人,却真的是越来越少了。没能跟上队伍的我,最终还是要降落的。没地方去,只得落到原本的小城里——和书本上说的,大相径庭。
Para 6
上学了。回家的路上,我低着头说了一堆。我说我以后不能再这么暴躁了,我要改。父亲笑嘻嘻的说:“你暴躁吗?我没感觉到啊。”唉唉,我老是不耐烦的样子,你忘了吗?我说,我现在十分珍惜每一天,因为也许何时就不说再见的结束了,能活到现在也是一个奇迹——他好像在专心开车,所以没有搭理我。
你不觉得我说这些很奇怪吗?我没忍住,问了一句。“不奇怪啊,这说明你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孩子,不再只是听从老师的教诲、一板一眼的考虑书本上的问题。你会思考人、会思考社会,说明你变得成熟了,这很正常。”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人生海海,错了可以重来
前言
语文老师给我们看的一场演讲……印象非常深刻……
正文
人生海海[^1],山山而川
[^1]: “人生海海” 源自闽南方言,很难确切地指出最初是谁说的。不过,作家麦家在其 2019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人生海海》中使用了这个词,并将其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
说实话,现在要我写这篇“观后感”让我很忐忑……因为这演讲我看了太多次导致脑中的思想变得有些“碎”,让我无从下笔。但我又告诉自己,哦,不,你一定要写点东西才行。既如此,我只能问自己一些问题:为什么如此印象深刻?可能是其中的东西与我有一些共鸣——对自我的剖析——坦然地承认自己的迷失。
残酷……残酷什么呢?我写完这两个字之后,我突然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这太像了可是又太矛盾,或者说我现在也正在这条路上……我写不下去了可是我仍然逼着我写,甚至让 AI 帮我续写……
可你看 AI 续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在成长的路途中一次次与初心背离”,写的是“曾经信誓旦旦要每日诵读经典,汲取文学养分,可没坚持几周,就被手机游戏、短视频的诱惑拽离了书桌”这种“陈词滥调”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明明我还不知道我是谁……我要去哪……
哦,可是上面的又何尝不真实?难道我说,我坚持每天写日记剖析自己,就够了吗?不够……当然不够。可是我现在的笔确实是失去了力量,揣度了半天的文字不能尽数倒出——我好痛苦。
我现在知道我完了,我完成不了这篇文章,而这演讲也得为我“报废”掉。
真的可惜,我以前不认识麦家,没有看过《人生海海》。我想我一定要去看看那本书……
但是这篇文章就要结束了,既如此,哎,“作死”的苦水。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前言
语文老师给我们看的一场演讲……印象非常深刻……
正文
人生海海[^1],山山而川
[^1]: “人生海海” 源自闽南方言,很难确切地指出最初是谁说的。不过,作家麦家在其 2019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人生海海》中使用了这个词,并将其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
说实话,现在要我写这篇“观后感”让我很忐忑……因为这演讲我看了太多次导致脑中的思想变得有些“碎”,让我无从下笔。但我又告诉自己,哦,不,你一定要写点东西才行。既如此,我只能问自己一些问题:为什么如此印象深刻?可能是其中的东西与我有一些共鸣——对自我的剖析——坦然地承认自己的迷失。
那时候我常常地告诫自己,当世界变得日日新、天天快的时候,我要做一个旧的人、慢的人、不变的人、为理想而执着的人;当众人都一路在往前冲杀的时候,我要独自靠边,以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当一切都变得声色犬马,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要安于一个角落,孤独地和寂寞战斗——这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念想,而是我对自己一生的认定和誓言。“然而很遗憾啊,我没有守住自己。”麦家如此平静的说到……我觉得这很真实,但也很残酷。
残酷……残酷什么呢?我写完这两个字之后,我突然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这太像了可是又太矛盾,或者说我现在也正在这条路上……我写不下去了可是我仍然逼着我写,甚至让 AI 帮我续写……
可你看 AI 续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在成长的路途中一次次与初心背离”,写的是“曾经信誓旦旦要每日诵读经典,汲取文学养分,可没坚持几周,就被手机游戏、短视频的诱惑拽离了书桌”这种“陈词滥调”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明明我还不知道我是谁……我要去哪……
哦,可是上面的又何尝不真实?难道我说,我坚持每天写日记剖析自己,就够了吗?不够……当然不够。可是我现在的笔确实是失去了力量,揣度了半天的文字不能尽数倒出——我好痛苦。
我现在知道我完了,我完成不了这篇文章,而这演讲也得为我“报废”掉。
我不是一个圣人,禁不起利益的诱惑,锁不住欲望之门。麦家在开头说他其实拒绝来演讲,但是觉得既然是真实的东西,那也就来讲一讲吧。真实的东西,我无法抗拒,可能也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可是他说这是“长记性”,我有点怕。
真的可惜,我以前不认识麦家,没有看过《人生海海》。我想我一定要去看看那本书……
但是这篇文章就要结束了,既如此,哎,“作死”的苦水。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重拾《朝花夕拾》
正文
我总算是把书拾起了。
泼洒出去的话,已是不消说的了。回想,最近的一本大概是之前友人所荐的《局外人》,可还有一本《鼠疫》却很难看得完。可能是昏昏欲睡了罢;可能是借书证到期了罢;可能热情被磨灭了罢。总之 它最后仍是回到了书架上,亦或被其它有心人拿走借阅了。
我想是得看点东西,不管以前有没有看过。
找出一本电纸书版本的《朝花夕拾》,下课或是午睡,有时间我就抽出来瞄几眼。大概我早已忘却了它的厚度,差不多几个下课就能看完一个片段,没几天就仅剩了一篇后记。小时候所看的《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拎出来似乎都是很长的一封回忆,现在却是被集合在这一小册子中了。如此,我对它的厚度才有一些模糊的记忆来。
也许是第二次看的缘故,如今确实添得了不少东西……其实我是应该感谢这一册书了,因为它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很多注解,极大程度上补全了我曾经并不了解的一些事情——我甚至还能找到 《纪念刘和珍君》的影子,知道了鲁迅先生写完那篇文章后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迫害、知道了正是在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先生写完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文章,与其它诸如《狗·猫·鼠》等文章一齐被编入这小册子中了。
陈西滢、杨荫榆、徐志摩……这些名字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注解中,而我却无法在原文中扣出半个字眼来。“‘浑身发热’这是讽刺陈西滢的话”、“‘以动机来褒贬作品’这也是讽刺陈西滢的”、 “‘公理’、‘正义’这是陈西滢等常用的文字”。我想我约莫了解这一小本书的利害之处了:实话来说,我真没想到其背后还有这些文字。 老师说的“猫、狗具有特殊含义”也许也还是太肤浅了。真的文字早已写明,哪儿需要拐弯抹角呢?难怪徐态靡说:“说实话, 他也不是好惹的。”
至于其它诸如各种典故、长妈妈的身世以及各类图画的注解, 相较于类似上面忿忿不平的东西,可能就差得远了。但这并不妨碍它们给我带来惊喜。小到一个字词来说吧:“鼗”,小鼓,两旁有耳——这是极正常的,因为“鼗”这个字一看就是个陌生角色,猜不明的;可你知道“嘲诮”的 “诮”是什么意思?可别以为是同音字,“诮”,读作qiào,意为“讽刺”;还有“拚了性命”的“拚”字,也别认为是“拼“错了字,“拚”, 读作pan,意为“舍弃”。怎?我以前如何不知里头有如此玄机?
不过说到底,上面所记的,也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谓的“读后感”在哪儿呢?哎,想来是难了。如果真如其它介绍中所说,这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的话,事情会好办得多;可我当真了解了背后的种种隐情后,一来是觉得可悲:悲在这些原本可以单纯、朴素地记录的文字,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得不把手别在身后,装出一幅鬼魅般的笑意来;二来又觉得欣喜,欣喜于它写着的那些东西,即使不用多读也能令人心驰神往的……回忆,正如我所回忆我第一次拾起这本书时,一种纯粹的美意与舒适。“朝花夕拾”,本就是极美的四个字,伴着些许忧伤,淡淡的。 也许要可惜吧,可惜的是“朝花夕拾”,晚了、太晚了,以至于存在的一切的早已变了模样——被深厚浑黑的土壤侵蚀得不成样子了。 所以只能用假的坏的补上,以为自己未曾记过它的模样;也许要感激吧,感激的是“朝花夕拾”,至少那些在其中留下的,是最最挺拔雄伟的样子、所铸就的是那些最最朴素真实的情感——就像一本真正的回忆一样干净利落。“哦哦!你是范爱农!”我情不自禁地想读出这句话,“哦哦”,故意拖得很长,引得周围的同学发笑。想来,这有什么可笑的呢,但我也随着他们哈哈地张着笑着。可能单纯是文字的波动吧,似和文中人物一般无厘头了。
所以“感”在哪儿呢?大抵都在上边了吧——但终究还是太隔膜,如此难免成为故弄玄虚的影子。写到这,其实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在《朝花夕拾》之中,而是随书所附的一篇藤野先生所写的:《谨记周树人君》。
文章很短,甚至可以说短得可怜。在我还在期待有什么内容时,再翻页,就草草结束了。但这确实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文字,文中并没有太多修辞或铺排,仅仅是真实地记录了藤野先生自己对鲁迅的印象——纯粹的真实。想到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曾经写道,“我在东洋所得到的,是墨写的教科书上和讲义上都没有的东西。”,于我,在《谨记周树人君》中看到的,也是我在《朝花夕拾》中没有看到的东西,或者是,曾经看到的东西。
真实,这是我所最看重的东西。小时候看《朝花夕拾》,总是怀疑这是不是散文、到底是不是真的。毕竟那些隐晦的人名、不知去向的比喻修饰、若有似无的主线叙事,让我总觉着这不过是作者为了迎合老师所讲的内容而附和的文字罢了。但《谨记周树人君》的存在,虽然仅仅是作为这电纸书版本的“赠品”,却使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平行视角:啊呀!原来“藤野先生”真的存在。鲁迅以他的视角在书中恣意写着,哪知他死后,他心心念念的藤野先生会为他补充上第二个视角——别人眼里的鲁迅。也许这种视角也已写得多了:陈西滢、杨荫榆、徐志摩……这些人不也在“写鲁迅”吗?只是我没见过这么真实的存在罢了。再翻,再翻,就真的没有了。
哎,不知道如何表达了……只是觉得之前自己实在是错付了这本书,现在又是看得太快太急躁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也许像别人所说,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吧。可能我比较肤浅,打动我的反倒是两位真实的角色而已。
重拾《朝花夕拾》,可能只能到这种程度吧,更多的可能只有眷恋了。无意义的废话可能也是我的行文特色……如此也该结束了,可我不知道怎么收尾——或者是不愿意收尾吧……
草稿(图片)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Invalid media:
image
image
image
正文
我总算是把书拾起了。
泼洒出去的话,已是不消说的了。回想,最近的一本大概是之前友人所荐的《局外人》,可还有一本《鼠疫》却很难看得完。可能是昏昏欲睡了罢;可能是借书证到期了罢;可能热情被磨灭了罢。总之 它最后仍是回到了书架上,亦或被其它有心人拿走借阅了。
我想是得看点东西,不管以前有没有看过。
找出一本电纸书版本的《朝花夕拾》,下课或是午睡,有时间我就抽出来瞄几眼。大概我早已忘却了它的厚度,差不多几个下课就能看完一个片段,没几天就仅剩了一篇后记。小时候所看的《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拎出来似乎都是很长的一封回忆,现在却是被集合在这一小册子中了。如此,我对它的厚度才有一些模糊的记忆来。
也许是第二次看的缘故,如今确实添得了不少东西……其实我是应该感谢这一册书了,因为它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很多注解,极大程度上补全了我曾经并不了解的一些事情——我甚至还能找到 《纪念刘和珍君》的影子,知道了鲁迅先生写完那篇文章后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迫害、知道了正是在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先生写完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文章,与其它诸如《狗·猫·鼠》等文章一齐被编入这小册子中了。
陈西滢、杨荫榆、徐志摩……这些名字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注解中,而我却无法在原文中扣出半个字眼来。“‘浑身发热’这是讽刺陈西滢的话”、“‘以动机来褒贬作品’这也是讽刺陈西滢的”、 “‘公理’、‘正义’这是陈西滢等常用的文字”。我想我约莫了解这一小本书的利害之处了:实话来说,我真没想到其背后还有这些文字。 老师说的“猫、狗具有特殊含义”也许也还是太肤浅了。真的文字早已写明,哪儿需要拐弯抹角呢?难怪徐态靡说:“说实话, 他也不是好惹的。”
至于其它诸如各种典故、长妈妈的身世以及各类图画的注解, 相较于类似上面忿忿不平的东西,可能就差得远了。但这并不妨碍它们给我带来惊喜。小到一个字词来说吧:“鼗”,小鼓,两旁有耳——这是极正常的,因为“鼗”这个字一看就是个陌生角色,猜不明的;可你知道“嘲诮”的 “诮”是什么意思?可别以为是同音字,“诮”,读作qiào,意为“讽刺”;还有“拚了性命”的“拚”字,也别认为是“拼“错了字,“拚”, 读作pan,意为“舍弃”。怎?我以前如何不知里头有如此玄机?
不过说到底,上面所记的,也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谓的“读后感”在哪儿呢?哎,想来是难了。如果真如其它介绍中所说,这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的话,事情会好办得多;可我当真了解了背后的种种隐情后,一来是觉得可悲:悲在这些原本可以单纯、朴素地记录的文字,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得不把手别在身后,装出一幅鬼魅般的笑意来;二来又觉得欣喜,欣喜于它写着的那些东西,即使不用多读也能令人心驰神往的……回忆,正如我所回忆我第一次拾起这本书时,一种纯粹的美意与舒适。“朝花夕拾”,本就是极美的四个字,伴着些许忧伤,淡淡的。 也许要可惜吧,可惜的是“朝花夕拾”,晚了、太晚了,以至于存在的一切的早已变了模样——被深厚浑黑的土壤侵蚀得不成样子了。 所以只能用假的坏的补上,以为自己未曾记过它的模样;也许要感激吧,感激的是“朝花夕拾”,至少那些在其中留下的,是最最挺拔雄伟的样子、所铸就的是那些最最朴素真实的情感——就像一本真正的回忆一样干净利落。“哦哦!你是范爱农!”我情不自禁地想读出这句话,“哦哦”,故意拖得很长,引得周围的同学发笑。想来,这有什么可笑的呢,但我也随着他们哈哈地张着笑着。可能单纯是文字的波动吧,似和文中人物一般无厘头了。
所以“感”在哪儿呢?大抵都在上边了吧——但终究还是太隔膜,如此难免成为故弄玄虚的影子。写到这,其实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在《朝花夕拾》之中,而是随书所附的一篇藤野先生所写的:《谨记周树人君》。
文章很短,甚至可以说短得可怜。在我还在期待有什么内容时,再翻页,就草草结束了。但这确实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文字,文中并没有太多修辞或铺排,仅仅是真实地记录了藤野先生自己对鲁迅的印象——纯粹的真实。想到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曾经写道,“我在东洋所得到的,是墨写的教科书上和讲义上都没有的东西。”,于我,在《谨记周树人君》中看到的,也是我在《朝花夕拾》中没有看到的东西,或者是,曾经看到的东西。
真实,这是我所最看重的东西。小时候看《朝花夕拾》,总是怀疑这是不是散文、到底是不是真的。毕竟那些隐晦的人名、不知去向的比喻修饰、若有似无的主线叙事,让我总觉着这不过是作者为了迎合老师所讲的内容而附和的文字罢了。但《谨记周树人君》的存在,虽然仅仅是作为这电纸书版本的“赠品”,却使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平行视角:啊呀!原来“藤野先生”真的存在。鲁迅以他的视角在书中恣意写着,哪知他死后,他心心念念的藤野先生会为他补充上第二个视角——别人眼里的鲁迅。也许这种视角也已写得多了:陈西滢、杨荫榆、徐志摩……这些人不也在“写鲁迅”吗?只是我没见过这么真实的存在罢了。再翻,再翻,就真的没有了。
哎,不知道如何表达了……只是觉得之前自己实在是错付了这本书,现在又是看得太快太急躁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也许像别人所说,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吧。可能我比较肤浅,打动我的反倒是两位真实的角色而已。
重拾《朝花夕拾》,可能只能到这种程度吧,更多的可能只有眷恋了。无意义的废话可能也是我的行文特色……如此也该结束了,可我不知道怎么收尾——或者是不愿意收尾吧……
草稿(图片)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Invalid media:
image
image
image
在圣神殿堂之下
前言
我当真没想过有机会能把这废稿完成。如此,得感谢一下最近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
原文
“为了见世面,有人热衷于各地旅游打卡,有人穿梭在各种展览活动之间,也有人追逐各种热点,体验各种新奇。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说:‘我是见过世面的人了。’”
看了上面的材料,你会怎样构思作文呢?我想这似乎太简单。 “见世面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更是内心世界的丰富”;“见世面的方式和目的应相辅相成,不应偏离初衷”……等等等等举不胜举。是啊,这材料作为考试题目确乎是太简单了:鲜明的反例与浮于表面的行为,根本没有考虑其他观点的必要。可这道理谁都明白,我却是不敢这样写的——若是以前的我或考场中的我,大抵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如此迟疑——我只是不理解:追求内心极致、排除外在虚浮的东西固然是好的,但我们是否又太过于执着那至高无上的极点,以至于对这种行为感到鄙夷不屑,用无可辩驳的真理去归谬,甚至于自己连什么是“见世面”都未曾好好考虑过就不敢再迈出一步?
“无可辩驳的真理”是什么呢?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神圣殿堂”中最宝贵的东西——超脱于事物之外的、不被干扰的真理。而在这殿堂中生活的虚影,自然就是那些“圣人”们了,他们是真理的人的化身,方便殿堂之下的人们模仿学习。不过圣人是不能自称为圣人的,不然依据真理,它就不能算是圣人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见过一位活的圣人,只能在宣传栏里、课本上偶尔瞻仰一下了。
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吧。说实话,若真有人造访过世界各地,追逐过各种热点,体验过各种新奇,那我必须打心眼里佩服他。因为我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因为“见万物是见世面的重要途经”。说白了,“见外物”之于“见世面”是一个“必要条件”。如果连这些被认为最浅显最浮于表面的东西都没有足够的积累,如何说自己见过世面呢?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所存在的、可能忽视的、关于内心导向的问题。只是一想便太可悲:一群没去过什么地方的学生们,用圣人所教诲的真理对“见万物”加以单一片面的否定,真的太奇怪、太令人伤心了。也许这就是神圣殿堂的利害之处:它的真理之光太亮、太耀眼,照得世间一切不符合它的“黑暗”都不见了。而我沐浴在这光芒中,只觉内心清爽、圣洁无比,觉不到真实的世界为何物,也觉不到自己其实也身处在这黑暗之中了。那么,如此这般抛弃一切尘埃杂念,一心向上,多么美好……
为什么其实自己也身处“黑暗”之中呢?可能是作为“人”而无法克服的顽疾。我这人实在太乖,在小时候被说教的那些准则,早已深深地植入了我的骨髓,以至于让我发誓,我要成为一个圣人。可说是这样说,那内心的条条框框早已不知逾越了多少次……也许是所谓的人的最低劣的欲望吧……你当然可以大肆地指责我、迁怒我,我毫无怨言可言,毕竟在圣人的光芒下,我实在是太卑劣太低微了。拿时间来写这种文字,大抵也是一种罪过。所以我说,我自己其实也身处黑暗之中,是要被请除、被洗刷的存在。
这太累、太苦。于是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不再想做什么圣人——可这又何其艰难!有人对我说,人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我则正是第二重境界。我摇了摇头,表示不解:“所以你想说什么呢?教我成为第三重吗?”……
晚上回家,我木讷的父亲忽然在车上放起了音乐。若是按音乐本身评价的话,这可以说是最低劣、最土味而又毫无“营养”的音乐了。可这被排除在音乐神圣殿堂之外的制作,却给我几乎从不听歌的父亲带来了音乐的力量……不知道为什么,明明这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每每想到,就觉得想哭。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听这种音乐就是罪过:抢占了他们优质音乐的市场,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刷新大众审美的下限。
可这世上比真理更无可辩驳的,就是事实。事实就是,这种音乐给我父亲带来了快乐、带来了他以前上学时未曾体验过的感觉……或许真理的纯粹性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总会存在着某些无法调和的冲突。但看似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权威的真理,却并不能抹去那些生活中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是啊,那些人说到太对了,这种音乐就是祸害市场的——我也觉得对,太对了,毕竟这是有评判准绳的东西。谁都明白,正是因为有听众,这种音乐才会在市场泛滥。可我难道要一把关掉音响,然后转头说:“就是你!才让这些创作者受益!”么?真理会审判每一个人,但我想这罪怎么也不应该让听众承担!那天晚上父亲听“土味”音乐获得的快乐,或许远比我们追求“高级趣味”时的矜持更加真实、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这是真理无法驳倒的东西。
“我不需要你教我什么第三重境界,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何必如此执着?”
或许所谓的“见世面”也是如此。那些批判“浮于表面”的声音往往忽略了,所谓的“浮于表面”是一切的基石,是“必要条件”。若以为只有深入思考、内心丰富才能称为“见世面”,而忽略那些东西,怎么谈得上在内心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浮光掠影固然不够深刻,但如果没有这些“表面”,深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罢了。
埋头苦干的“小镇做题家”们,可怜没有机会真正地走过这世界的大好河山,有的只有殿堂所教授的真理……却忘了,在神圣殿堂之下的,才是自己,才是最无可辩驳的事实。
我不是一个圣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浑浊的人——就像那首“土味”音乐,它可能永远进不了艺术的神圣殿堂,但它却在某个夜晚成为了父亲内心最真实的慰藉。而这一刻,比任何真理都更加动人。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前言
我当真没想过有机会能把这废稿完成。如此,得感谢一下最近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
原文
“为了见世面,有人热衷于各地旅游打卡,有人穿梭在各种展览活动之间,也有人追逐各种热点,体验各种新奇。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说:‘我是见过世面的人了。’”
看了上面的材料,你会怎样构思作文呢?我想这似乎太简单。 “见世面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更是内心世界的丰富”;“见世面的方式和目的应相辅相成,不应偏离初衷”……等等等等举不胜举。是啊,这材料作为考试题目确乎是太简单了:鲜明的反例与浮于表面的行为,根本没有考虑其他观点的必要。可这道理谁都明白,我却是不敢这样写的——若是以前的我或考场中的我,大抵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如此迟疑——我只是不理解:追求内心极致、排除外在虚浮的东西固然是好的,但我们是否又太过于执着那至高无上的极点,以至于对这种行为感到鄙夷不屑,用无可辩驳的真理去归谬,甚至于自己连什么是“见世面”都未曾好好考虑过就不敢再迈出一步?
“无可辩驳的真理”是什么呢?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神圣殿堂”中最宝贵的东西——超脱于事物之外的、不被干扰的真理。而在这殿堂中生活的虚影,自然就是那些“圣人”们了,他们是真理的人的化身,方便殿堂之下的人们模仿学习。不过圣人是不能自称为圣人的,不然依据真理,它就不能算是圣人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见过一位活的圣人,只能在宣传栏里、课本上偶尔瞻仰一下了。
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吧。说实话,若真有人造访过世界各地,追逐过各种热点,体验过各种新奇,那我必须打心眼里佩服他。因为我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因为“见万物是见世面的重要途经”。说白了,“见外物”之于“见世面”是一个“必要条件”。如果连这些被认为最浅显最浮于表面的东西都没有足够的积累,如何说自己见过世面呢?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所存在的、可能忽视的、关于内心导向的问题。只是一想便太可悲:一群没去过什么地方的学生们,用圣人所教诲的真理对“见万物”加以单一片面的否定,真的太奇怪、太令人伤心了。也许这就是神圣殿堂的利害之处:它的真理之光太亮、太耀眼,照得世间一切不符合它的“黑暗”都不见了。而我沐浴在这光芒中,只觉内心清爽、圣洁无比,觉不到真实的世界为何物,也觉不到自己其实也身处在这黑暗之中了。那么,如此这般抛弃一切尘埃杂念,一心向上,多么美好……
为什么其实自己也身处“黑暗”之中呢?可能是作为“人”而无法克服的顽疾。我这人实在太乖,在小时候被说教的那些准则,早已深深地植入了我的骨髓,以至于让我发誓,我要成为一个圣人。可说是这样说,那内心的条条框框早已不知逾越了多少次……也许是所谓的人的最低劣的欲望吧……你当然可以大肆地指责我、迁怒我,我毫无怨言可言,毕竟在圣人的光芒下,我实在是太卑劣太低微了。拿时间来写这种文字,大抵也是一种罪过。所以我说,我自己其实也身处黑暗之中,是要被请除、被洗刷的存在。
这太累、太苦。于是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不再想做什么圣人——可这又何其艰难!有人对我说,人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我则正是第二重境界。我摇了摇头,表示不解:“所以你想说什么呢?教我成为第三重吗?”……
晚上回家,我木讷的父亲忽然在车上放起了音乐。若是按音乐本身评价的话,这可以说是最低劣、最土味而又毫无“营养”的音乐了。可这被排除在音乐神圣殿堂之外的制作,却给我几乎从不听歌的父亲带来了音乐的力量……不知道为什么,明明这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每每想到,就觉得想哭。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听这种音乐就是罪过:抢占了他们优质音乐的市场,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刷新大众审美的下限。
可这世上比真理更无可辩驳的,就是事实。事实就是,这种音乐给我父亲带来了快乐、带来了他以前上学时未曾体验过的感觉……或许真理的纯粹性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总会存在着某些无法调和的冲突。但看似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权威的真理,却并不能抹去那些生活中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是啊,那些人说到太对了,这种音乐就是祸害市场的——我也觉得对,太对了,毕竟这是有评判准绳的东西。谁都明白,正是因为有听众,这种音乐才会在市场泛滥。可我难道要一把关掉音响,然后转头说:“就是你!才让这些创作者受益!”么?真理会审判每一个人,但我想这罪怎么也不应该让听众承担!那天晚上父亲听“土味”音乐获得的快乐,或许远比我们追求“高级趣味”时的矜持更加真实、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这是真理无法驳倒的东西。
“我不需要你教我什么第三重境界,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何必如此执着?”
或许所谓的“见世面”也是如此。那些批判“浮于表面”的声音往往忽略了,所谓的“浮于表面”是一切的基石,是“必要条件”。若以为只有深入思考、内心丰富才能称为“见世面”,而忽略那些东西,怎么谈得上在内心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浮光掠影固然不够深刻,但如果没有这些“表面”,深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罢了。
埋头苦干的“小镇做题家”们,可怜没有机会真正地走过这世界的大好河山,有的只有殿堂所教授的真理……却忘了,在神圣殿堂之下的,才是自己,才是最无可辩驳的事实。
我不是一个圣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浑浊的人——就像那首“土味”音乐,它可能永远进不了艺术的神圣殿堂,但它却在某个夜晚成为了父亲内心最真实的慰藉。而这一刻,比任何真理都更加动人。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矛盾式
原文
前几天做稽阳联考的语文试卷时,第一篇阅读就给我抓住了^1:讲什么呢?讲“矛盾式表达”。比如形容自己是一个“绝版平凡”的人,或者是平日里调侃的“朋克养身”,都是“矛盾式表达”的典型例子。欸你还真别说,这种表达你乍一看好像奇奇怪怪,其实已经深刻融入我们的生活了。像你说“女汉子”、“土豪”的时候,也丝毫体会不到它们原本是用两个“矛盾”的词拼起来的一样。
所以……我干嘛对这种平常的事情感兴趣呢?我又看了一遍原文——原谅我不想再重复一遍内容了——觉得,在这种矛盾式的表达、或者说在矛盾格的“语言陌生化”之下,其实折射出了当代青年的^2,一种本能的害怕。
语文学习中免不了出现人物,而出现人物又免不了要学习人物、剖析人物。老师告诉我们,人物有两种:一种是扁平人物;一种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很简单,甚至可以用单个的词语去形容他。这在比较古早的故事中很常见,毕竟作者只是借人物指代一种品质,扁平人物个性鲜明有张力,自然是最好不过了。后来大家这样觉得太片面了,所以又出现了圆形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下显现出不同的性格品质,好让这个人物更加贴近生活、更真实些。如果说以前的作家既淳朴又简单,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现在的作家则是把选择权交给了读者:因为怎么看圆形人物,取决于你怎么看,那自然是千人千面的了。
所以我想,既然“女汉子”、“土豪”之类也算,那么“笑哭”这种情感的叠加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对我自己而言,这种体会过于深刻了。我时常觉得既伤心又开心,这当然是要从两个方面看的了。只是人毕竟不是端得平的动物,怎么可能毫无偏心呢?总有一份情感更为侧重一些,但是那一份不重要的表达又不能删去,不然就打破了平衡。如此的话,就连到底哪个更重要也说不清的了,也许,我也把选择权交给了自己的读者。
以前的人们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现在的人们说自己“绝版平凡”。若按我的理解,这自然是侧重于“绝版”二字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嘛!这个道理谁不懂呢?可又任凭谁也不能直接说,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不是太狂妄了吗?所以加个“平凡”二字,先小小认同一下平凡,如此“绝版”好似也显得谦虚而理直气壮了起来。害!可是这种表达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因为怕被别人耻笑吗?所以不得不戴上这个并不表意的部分,好让自己把选择权交给别人,如此,也算是尊重读者而不狂妄自大了吧。
我说,我真的是不懂自己了,或者说,不敢说自己是什么了。我从去年秋开始写日记写到现在,也不懂我自己是谁,可别人是早就给我界定好了。我对这种评价没什么准确不准确的看法,毕竟我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无法否认或认同。我就像是一本被别人阅读的书,作为读者的他们当然可以从个个方面解读我这个圆形人物,我丝毫没有怨言,他们总是正确的。只是作为作者的我就算是不懂,也还是得写写自己的圆形人物才行。所以我说我怕啊,害怕什么呢,也许是怕太绝对、太过分了,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扁平人物,就无法在三维世界中存活了。
太矛盾的词汇。可作者的思绪也只能在这种矛盾式中折射体现。只怕别最后连自己也无法透过矛盾看清自己,我写日记,只是尽力往前走。什么正确与否,我不考虑,也无法考虑。忌讳情感的直接表达,好似太宝贝,而将选择的余地丢给对方选择——可人不是端得平的动物,怎么可能毫无偏心呢?
附件(日记)
附件(考试试卷)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Invalid media:
image
image
image
原文
前几天做稽阳联考的语文试卷时,第一篇阅读就给我抓住了^1:讲什么呢?讲“矛盾式表达”。比如形容自己是一个“绝版平凡”的人,或者是平日里调侃的“朋克养身”,都是“矛盾式表达”的典型例子。欸你还真别说,这种表达你乍一看好像奇奇怪怪,其实已经深刻融入我们的生活了。像你说“女汉子”、“土豪”的时候,也丝毫体会不到它们原本是用两个“矛盾”的词拼起来的一样。
所以……我干嘛对这种平常的事情感兴趣呢?我又看了一遍原文——原谅我不想再重复一遍内容了——觉得,在这种矛盾式的表达、或者说在矛盾格的“语言陌生化”之下,其实折射出了当代青年的^2,一种本能的害怕。
语文学习中免不了出现人物,而出现人物又免不了要学习人物、剖析人物。老师告诉我们,人物有两种:一种是扁平人物;一种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很简单,甚至可以用单个的词语去形容他。这在比较古早的故事中很常见,毕竟作者只是借人物指代一种品质,扁平人物个性鲜明有张力,自然是最好不过了。后来大家这样觉得太片面了,所以又出现了圆形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下显现出不同的性格品质,好让这个人物更加贴近生活、更真实些。如果说以前的作家既淳朴又简单,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现在的作家则是把选择权交给了读者:因为怎么看圆形人物,取决于你怎么看,那自然是千人千面的了。
所以我想,既然“女汉子”、“土豪”之类也算,那么“笑哭”这种情感的叠加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对我自己而言,这种体会过于深刻了。我时常觉得既伤心又开心,这当然是要从两个方面看的了。只是人毕竟不是端得平的动物,怎么可能毫无偏心呢?总有一份情感更为侧重一些,但是那一份不重要的表达又不能删去,不然就打破了平衡。如此的话,就连到底哪个更重要也说不清的了,也许,我也把选择权交给了自己的读者。
以前的人们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现在的人们说自己“绝版平凡”。若按我的理解,这自然是侧重于“绝版”二字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嘛!这个道理谁不懂呢?可又任凭谁也不能直接说,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不是太狂妄了吗?所以加个“平凡”二字,先小小认同一下平凡,如此“绝版”好似也显得谦虚而理直气壮了起来。害!可是这种表达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因为怕被别人耻笑吗?所以不得不戴上这个并不表意的部分,好让自己把选择权交给别人,如此,也算是尊重读者而不狂妄自大了吧。
我说,我真的是不懂自己了,或者说,不敢说自己是什么了。我从去年秋开始写日记写到现在,也不懂我自己是谁,可别人是早就给我界定好了。我对这种评价没什么准确不准确的看法,毕竟我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无法否认或认同。我就像是一本被别人阅读的书,作为读者的他们当然可以从个个方面解读我这个圆形人物,我丝毫没有怨言,他们总是正确的。只是作为作者的我就算是不懂,也还是得写写自己的圆形人物才行。所以我说我怕啊,害怕什么呢,也许是怕太绝对、太过分了,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扁平人物,就无法在三维世界中存活了。
太矛盾的词汇。可作者的思绪也只能在这种矛盾式中折射体现。只怕别最后连自己也无法透过矛盾看清自己,我写日记,只是尽力往前走。什么正确与否,我不考虑,也无法考虑。忌讳情感的直接表达,好似太宝贝,而将选择的余地丢给对方选择——可人不是端得平的动物,怎么可能毫无偏心呢?
附件(日记)
附件(考试试卷)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Invalid media:
image
image
image
语文学习——?
原文
老师说,要写一点语文学习的想法。我其实有些迷茫:如果是数学、物化这种理科,我们可以整理些学习方法,或是错题之类的。就算是诸如英语、地理这种文科,那其实也是有路可走的,比如说语有语法,有句式,行文之间亦有思路。是它的题型题型型决定的,看似开放的作文实际上是很死的。再比如地理,很多实际上并不是“文科题”,而是有逻辑、有推导的“理科题”。要不以前选地理怎么还要学物理呢?可语文呢……嗯,我确是难以找出一个好的“主线”去形容它。
语文当然是有什么“答题方法”的,但若只能一昧套模板,那其实也没什么意思。我在网上总是看到有人在玩什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其实很能反映当代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太僵化了,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看到类似的就会套模板。可得是多答不扣分,每次对答案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总是答了一堆不知所云的内容。
分析后,我觉得现在有一个挺好的方向,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就像现在美术课并不是教你去画一幅多么漂亮的作品,而是教你如何去欣赏别人的优秀作品,也就是现在的模式,美术鉴赏。语文我觉得很像。题目无外乎于你是否读懂了文章本身,问的不是你的观点,更多是作者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方向其实很正确,对于事物的评析鉴赏能力对我们而言是很欠缺的。人们总说你都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去评价别人的?我倒想把它们调换一下:你都读不懂、分析不了一篇好的文章,怎么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人们总说大众水平(审美)在下滑,语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鉴赏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去鉴赏、去读,才能提高。像我这种埋头自己写自己的,可能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作用了,更不用说我曾经还对读背这种任务感到十分不屑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到现在对这种仍是一知半解,不过我会尽力去靠近那些东西。我总觉得我并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感性反而更多些。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
原文
老师说,要写一点语文学习的想法。我其实有些迷茫:如果是数学、物化这种理科,我们可以整理些学习方法,或是错题之类的。就算是诸如英语、地理这种文科,那其实也是有路可走的,比如说语有语法,有句式,行文之间亦有思路。是它的题型题型型决定的,看似开放的作文实际上是很死的。再比如地理,很多实际上并不是“文科题”,而是有逻辑、有推导的“理科题”。要不以前选地理怎么还要学物理呢?可语文呢……嗯,我确是难以找出一个好的“主线”去形容它。
语文当然是有什么“答题方法”的,但若只能一昧套模板,那其实也没什么意思。我在网上总是看到有人在玩什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其实很能反映当代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太僵化了,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看到类似的就会套模板。可得是多答不扣分,每次对答案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总是答了一堆不知所云的内容。
分析后,我觉得现在有一个挺好的方向,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就像现在美术课并不是教你去画一幅多么漂亮的作品,而是教你如何去欣赏别人的优秀作品,也就是现在的模式,美术鉴赏。语文我觉得很像。题目无外乎于你是否读懂了文章本身,问的不是你的观点,更多是作者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方向其实很正确,对于事物的评析鉴赏能力对我们而言是很欠缺的。人们总说你都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去评价别人的?我倒想把它们调换一下:你都读不懂、分析不了一篇好的文章,怎么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人们总说大众水平(审美)在下滑,语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鉴赏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去鉴赏、去读,才能提高。像我这种埋头自己写自己的,可能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作用了,更不用说我曾经还对读背这种任务感到十分不屑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到现在对这种仍是一知半解,不过我会尽力去靠近那些东西。我总觉得我并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感性反而更多些。
via サン猫の時間漂流